考研初試結束的鈴聲剛響,圖書館里翻書聲漸歇,2025屆學生的備考似乎已落下帷幕,可另一場無聲的較量已在心頭悄然展開——當學歷內卷愈演愈烈,究竟怎樣的選擇能真正為未來“加碼”?或許,答案就藏在那些既會“讀書”更懂“實戰”的高校里。
最近,一所在粵港澳大灣區深耕近20年的“寶藏高校”頻繁被熱議,它不僅以?超85%的本科畢業生升學率成為申研賽道的“黑馬”,更因升級為“北師香港浸會大學”而引發關注。這所高校,究竟藏著怎樣的“通關密碼”?
若想解碼該校“就業基因”,不妨從一份特殊的“校友成績單”說起。2020屆國際新聞專業畢業生楊佳靜,在2023年開始備考,跨考北京電影學院劇本創作專業時以428分拿下初試第一,她在采訪中提到:“校媒采編時跟著導師跑新聞現場,數據新聞課上用Python分析輿情,這些實戰訓練讓我比純理論備考的同學更懂故事節奏。”
而她的經歷并非個例——北師港浸大校企聯合培養成果卓越,2023年該校的企業訪問名單增加了香港企業,如DFI,Manulife等,當前在檔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有八十余家,其中 2023 年新建實習基地15家。與這些領軍企業共同進行人才培養,學生能夠更快地掌握實踐能力,增強綜合素質。
這種“課堂直通職場”的底氣,源自其對教育資源的“硬核投入”。翻開官網師資檔案,會發現?70%教師擁有哈佛、牛津等全球頂尖高校的博士學位?,全英文或雙語授課比例高達90%。
更難得的是,教授們不止“會講”更“會練”:理工科實驗室配備與香港浸大同步的科研設備,傳媒學院常年與鳳凰衛視、南方日報等共建實踐基地。正如一位人工智能專業學生所說:“在導師帶的項目里處理過千萬級數據后,面試官問我‘有沒有實戰經驗’時,我能直接把代碼庫甩過去。”
2025年的校名升級,則是北師港浸大國際化布局的又一里程碑。根據官網發布的《關于校名變更的說明》,新名稱不僅強化了香港浸會大學的全球認可度,更意味著課程體系與QS世界前200高校全面接軌。對于學生的國際化發展大有裨益,同時也提升了該校在國內的知名度與認可度。
當然,就業市場的反饋才是終極試金石,據該校最新數據來看,本科畢業生呈現去向落實率高、名校輸送率攀升、深造升學亮點紛呈、就業去向持續多元化的特點。在落實去向的畢業生中,境內外總升學率為86.51%,其中QS全球百強名校輸送率為84.88%。
直接就業的畢業生也有五成首選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其中赴港就業的畢業生人數實現突破,有7名畢業生赴港工作。這也代表著經過耕耘與建設,該校在全世界范圍內的高校、企業間知名度有了顯著的增長。
站在人生選擇的十字路口,北師香港浸會大學或許給出了另一種解題思路:當社會從“學歷崇拜”轉向“能力優先”,一所能把行業最新動態編進教案、讓企業高管走進課堂、用真實項目代替模擬訓練的高校,或許才是破解就業焦慮的密鑰,這也是該校升學、就業雙優帶給學生的充足底氣。
關注“一千零一個志愿”,獲取更多關于大學的原創解讀、最新最全的大學招生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