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一則新聞都像是夜空中劃過的流星,有的轉瞬即逝,有的卻能在人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2025年的央視3·15晚會,就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剖開了金融行業的一塊傷疤——18家大銀行,竟然與高利貸公司“同流合污”,上演了一場披著“合作行”外衣的吸血游戲。
一、3·15一錘定音:金融界的“遮羞布”被撕
那晚,一張電子借條如同一枚重磅炸彈,炸得金融界人仰馬翻。借貸寶、人人信這兩大平臺,打著“合作行”的旗號,卻干著高利貸的勾當。名單上,工、農、建、郵四大國有行,中信、招商等12家股份行,再加上北京銀行與北京農商行,18家銀行的名字赫然在目,讓人瞠目結舌。
這些平臺表面上宣稱“年利率不超13%”,背地里卻玩起了“文字游戲”。洪先生借款5000元,到手只有3500元,7天利息高達1500元,年化利率竟飆升至2234.69%;王女士借款3萬元,扣除“砍頭息”后到賬僅1.4萬元,年化利率更是達到了驚人的5959.18%,近乎本金的60倍!這哪里是借錢,簡直是搶錢!
二、平臺的“障眼法”:法律空子與催收黑手
借貸寶、人人信的商業模式,簡直就是一場“完美犯罪”。電子簽協議看似正規,實則漏洞百出。放貸人通過偽造賬號,甚至使用逝者身份來規避實名認證,平臺則在一旁收取手續費,坐收漁利。一旦糾紛爆發,借款人連起訴的對象都找不到,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更可笑的是,人人信某經理竟然直言:“人臉識別技術不需要人活著。”這句話,無疑是對平臺“風控”的最大諷刺。而催收方面,則是兇猛異常。黑貓投訴平臺上,兩家平臺的投訴量均超過了7000條,用戶控訴“暴力催收致失業”“還款后合同不銷賬”等亂象,讓人不禁為這些借款人捏了一把汗。
三、監管出手:誰在“裝睡”?
面對這場金融亂象,監管終于出手了。3月16日凌晨,成都市錦江區聯合工作組突擊借貸寶總部,責令其暫停運營;天津也連夜成立調查組處置人人信。然而,監管的雷霆手段難掩行業積弊。借貸寶母公司“人人行科技”早在2016年便因信息造假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2022年再度上榜;其背后“九鼎系”實控人吳剛,更因證券違規被禁入市場5年。這不禁讓人想問:監管的“牙齒”為何總是等到事情鬧大了才露出來?
四、貸款企業暗涌:金融科技還是“科技作惡”?
借貸寶、人人信只是冰山一角。我國現存27.3萬家貸款相關企業,其中不乏次級貸款泛濫、利率畸高不透明、催收暴力化的“害群之馬”。這些企業如同暗涌般潛伏在金融市場中,隨時可能引發更大的風險。
五、破局之道:堵邪路,開正門
整治高利貸亂象,需要“疏堵并舉”。一方面,要強化監管,對借貸APP實行前置審批,嚴打下架違規產品;另一方面,要讓正規軍入場,銀行應開發更多普惠產品,如消費貸利率低至2.6%,覆蓋長尾客戶。同時,還要加強用戶教育,引導公眾通過正規渠道借貸,遠離“電子簽”陷阱。
六、錢誠,千順萬順:金融創新的底線何在?
當18家銀行的名字與高利貸捆綁在一起時,我們不禁要問:金融創新的底線何在?電子簽本是技術的福音,卻為何在逐利的驅使下淪為了“合法”的鐮刀?唯有監管鐵腕、機構自律、用戶覺醒三者合力,方能終結這場“吸血”的狂歡。讓我們共同期待一個更加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場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