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網約車當保單變成服務單,一場精心設計的消費騙局浮出水面。
近日,據1818黃金眼報道,來自紹興的網約車司機梁師傅,在續保車險時遭遇業務員虛假宣傳,支付4520元后收到的竟是一份名為《機動車商業服務單》的合同,而非真正的商業保險。
梁師傅的遭遇,正是中消協多次警示的“統籌保險”亂象的又一次重演。
梁師傅此前通過固定業務員購買車險,每年保費約7000元。今年,前業務員離職后,自稱某知名保險公司員工的小徐主動聯系梁師傅,聲稱可提供低價正規車險。
便宜不少的費用,梁師傅自然心動。然而轉賬后,梁師傅收到的單據卻來自眾安車服新能源汽車服務(山東)有限公司,合同明確標注非財產保險公司、非保險合同等字眼。
發現問題后,梁師傅立即要求退款,但客服電話始終無法接通,業務員推諉稱需三個工作日處理。而合同條款更暗藏風險:退保需向山東總部提交申請,且未明確手續費標準。這種設計,讓消費者維權成本陡增。
所謂“統籌保險”,本質是運輸行業內部的風險互助機制,不受《保險法》約束,亦無金融監管部門備案。其運營模式存在先天缺陷:一旦大額事故頻發,資金鏈極易斷裂;其合同條款中,會經常使用按比例分擔、協商解決等模糊表述,為拒賠留足空間。
“統籌保險”帶來的更嚴峻局面是理賠困境。由杭州網約車租賃商高先生購買的眾安聯合統籌服務,車輛事故后遞交材料三個月無回應;另外一位李師傅在追尾事故中,統籌公司僅愿賠付定損金額的75%,最終車主被迫自費維修。
對于廣大網約車司機而言,識別“統籌保險”這種偽保單的方式也很簡單,只需三招即可:
通過保險公司官網、官方APP或撥打客服熱線核實保單真偽,正規電子保單可通過“中國保險萬事通”公眾號一鍵查詢;商業險價格低于市場價20%以上需警惕,正規險企保費受銀保監會嚴格監管,不存在特殊折扣;注意甄別“服務單”、“保障協議”等替代表述,確認承保方為持牌保險公司,合同含“保險單”字樣及備案編號。
對于上述三招,司機師傅們怎么看待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本文資料來源:1818黃金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