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不僅是一部考驗中國紅軍戰士的意志、勇氣和力量的偉大史詩,也是錘煉革命者的一個大熔爐。
在長征前,中央革命根據地已經顯示出了跡象。那時候,董必武和何叔衡哼之間曾有過一段令人感動的對話。讓董必武想不到的是,這竟然是他和何叔衡的最后一次見面聊天……
1934年2月,為了將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紅軍“剿滅”,蔣介石重新布署了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軍事部署,調集了100萬兵力發動了,分東、西、南、北4路向中央蘇區碉堡推進,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了第五次“圍剿”。
這時,博古和李德等在紅軍中占據了統治地位的人,拒不接受毛澤東的正確建議,用陣地戰代替游擊戰和運動戰,采用了以堡壘對堡壘的戰術,用他們口中的“正規”戰爭代替人民戰爭,使紅軍完全陷于了被動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范圍逐漸縮小。很明顯,如果沒有大的改變,中央革命根據地將很難守住。對此,董必武有著清晰的認識。
即使這樣,董必武都沒有表現出任何慌亂,正常到他擔任院長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最高法院上班。一天,在工作之余,董必武遇到了何叔衡,便和何叔衡一起聊起了天。
在當前的這種局勢之下,董必武和何叔衡之間的聊天內容,逐漸轉到了對未來的打算上。
期間,何叔衡看著年紀比自己小8歲的董必武,問:“假使紅軍主力移動,你愿意留在這里,還是愿意從軍去呢?”
對于這個問題,董必武是想過的。于是,在何叔衡問的時候,董必武真誠地說:“如有可能,我愿意從軍去?!?/p>
想到此時的董必武已經48歲了,而自己比他還大了8歲,已經56歲了,何叔衡又問:“紅軍跑起路來飛快,你跑得嗎?”
董必武回答說:“一天跑六十里毫無問題,八十里也勉強,跑一百里路有點困難。這是我進根據地來時所經驗過了的?!?/p>
聽了董必武的話,何叔衡也不服老,說:“我跑路要比你強一點。我準備了兩雙很結實的草鞋,你有點什么準備沒有呢?”
為了鼓勵何叔衡,董必武說:“你跑路當然比我強。我只準備了一雙新草鞋,腳上穿著的一雙還有半新?!?/p>
就這樣,在一問一答中,董必武和何叔衡表達了對未來的打算。讓董必武想不到的是,這竟然是他們之間的最后一次見面聊天。
10月3日,國民黨軍攻占了瑞金以北的石城。很快,寧都、長汀等地也相繼失守。這時,大家都知道,中央革命根據地是無論如何也守不下去了。
10月10日,艱苦的長征開始了。
此時,在紅軍總部的后面,有一支特別的連隊代號為“紅星”縱隊。在縱隊里,有身強力壯、全副武裝的士兵,也有年輕的婦女和戴眼鏡的斯文人,還有拄著拐杖的老頭。董必武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與董必武的安排不同,何叔衡則是奉命留在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
何叔衡,1876年5月27日出生在湖南省寧鄉縣一個農民家庭里,字玉衡,號琥璜。37歲時,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講習班。期間,何叔衡與毛主席、蔡和森等同學因為志同道合,成為了最好的朋友。
第一師范結業后,何叔衡先后在長沙楚怡學校和第一師范附小任教。那時候,何叔衡也經常參加毛主席、蔡和森等組織的革命活動,并與毛主席共同發起成立了湖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7月,何叔衡和毛主席一起前往上海,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為了黨的創始人之一。
在革命的過程中,何叔衡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年齡問題,而發生任何動搖,即使在最艱苦的時候,都沒有改變自己的革命信仰。
對于何叔衡的革命精神和工作能力,毛主席十分認可,曾評價他說:“叔翁辦事,可當大局?!?/p>
1931年11月,何叔衡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又擔任了臨時中央政府工農檢察人民委員、內務人民委員部代部長、臨時最高法庭主席等職。
那時候,何叔衡和董必武之間的接觸越來越多,并成為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好戰友。
1934年,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何叔衡奉命留下,開展游擊戰爭。
那時候,何叔衡也想跟隨部隊離開,就像他對董必武說過的那樣,他還“準備了兩雙很結實的草鞋”。因此,對于不能跟隨部隊長征這件事情,何叔衡的心里是感到非常悲憤的。
然而,不管內心如何向,何叔衡還是發揚了一個共產黨員服從安排的優秀品質,留在了中央蘇區,目送著中央紅軍的主力部隊離開。
1935年2月24日,在董必武參加長征時,何叔衡在長汀突圍戰斗時壯烈犧牲,時年59歲。對于何叔衡,董必武評價說:
“何叔衡同志是黨的忠誠戰士,他的一生都在為革命事業奮斗,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br/>
在長征期間,作為紅軍戰士中年齡最大的四個人,董必武和謝覺哉、林伯渠、徐特立一路同行,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為尊稱為“長征四老”。
長征中,董必武的職務是中央工作團團長。在董必武看來,這個團長的職務,實際上就是家屬隊的隊長。對此,董必武說:“帶家屬隊,誰都不愿意,讓我去做,我就去做。工作總是要人去做的。這項工作不僅瑣碎,而且難題很多”
那時候,由于這些家屬的情況都十分特殊,行軍時需要照顧,宿營時也需要安排好。尤其是在分房子的時候。
對于這個難題,董必武說:“房子,總有好有壞,常有爭好房子的事情發生,搞得派房子的同志沒有辦法分派,就跑來找我。我有什么辦法,我可變不出好房子來。我就對他說把最壞的房子,沒有人愿意住的房子給我住,這樣就好多了。”
董必武的行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那時候,董必武成為了大家心目中的核心。遇到問題時,大家都愿意和他講。
就這樣,董必武以超凡的勇氣和毅力,率領著這些部隊家屬,歷經千難萬險,用雙腳走完了艱難的長征之路。
1935年10月,董必武到達陜北。后來,董必武被任命為中央黨校校長。任職期間,董必武為迎接全國抗日戰爭的到來,培養了大批領導骨干。
1945年6月26日,董必武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代表,用毛筆在《聯合國憲章》上簽了字。
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上,已經63歲的董必武站在毛主席的身邊,見證了那激動人心的時刻。
晚年,每次提到何叔衡,董必武都會感到十分惋惜。
在董必武看來,何叔衡如果當時能夠跟隨中央紅軍參加長征,也許就不會犧牲,也就可以為新中國做更多的貢獻,實現他的革命理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