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景圣
3月20日,韓國國會以179票贊成、85票反對的高比重表決,通過了被稱為“金建希常設特檢案”的決議,一場針對總統夫人金建希的全面調查即將展開。調查范圍涵蓋金建希涉嫌操縱德意志汽車公司股價、收受名牌包、干預歷屆地方與中央選舉、甚至涉入大選舞弊等諸多嫌疑。這場政治風暴不僅令青瓦臺岌岌可危,更讓“韓國司法獨立”的光環在民眾眼中破碎成渣。
早在2024年12月,韓國國會已通過“金建希特檢法”與“尹錫悅內亂特檢法”,但隨即遭到時任代總統崔相穆行使否決權否決。誰知不過三個月,金建希特檢在國會以常設特檢的形式卷土重來。其最大意義在于,它不再需要總統簽署,也無需總統同意人選,從而規避了執政黨對特檢程序的最后一道“安全閥”。這是韓國國會對總統權力的一次歷史性反擊,也意味著執政勢力再無空間逃避正面交鋒。
金建希,這位早年就因炒股丑聞和奢侈品爭議廣受批評的“第一夫人”,如今終于站到了韓國司法的刀尖之下。她的政治符號意義,遠超其本身。她不僅是總統尹錫悅的配偶,更是這個政權背后權力機制的隱喻縮影。在尹錫悅被捕、政府陷入執政危機之后,金建希依然活躍在權力邊緣的象征性角色,讓這場“特檢”既是法律的必然,也是政治的必爭。
這一政治危機恰逢全球多國對“第一家庭腐敗”議題日益警惕之際。美國正調查總統家族與礦產交易問題,法國總統夫人也曾因奢靡生活引發抗議。如今的韓國不過是這一全球潮流的延伸縮影:當政權合法性薄弱、民意支持流失時,“家族腐敗”往往成為火藥桶的引線。一旦引爆,極易演變為壓垮執政力量的最后一擊。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韓國司法機制中,“常設特檢”如同一把不歸刀。一旦設立,即意味著調查可以繞開檢察總長、總統與行政系統的直接控制。調查人選雖名義上由總統批準,但實質上由在野黨主導提名,代總統是否配合將成為焦點。若崔相穆試圖拖延或干預特檢推進,無異于政治自焚;若他配合任命,則意味著保守政權內部裂痕已不可彌合。
韓國社會正在迅速兩極化。支持特檢者認為,國家必須回到法律軌道,懲治權貴、維護法治;而反對派則稱這是在野黨借機清算、制造政治混亂。可問題的根源早已不是“該不該查金建?!?,而是“為何查金建希需要如此多次投票、如此復雜程序”?正是因為整個體制缺乏信任,才讓一個調查第一夫人的行動被賦予如此濃烈的黨爭意味。
民眾的憤怒不在于哪條罪名成立,而在于“規則只對普通人有效”。正如韓國多起政治案件所揭示的那樣,無論是前總統樸槿惠、李明博,還是如今的尹錫悅,政權更替之后,“政治報復”與“正義審判”往往難以分清??赡呐氯绱?,仍需法治程序撐住社會最后的平衡點。否則,當民意徹底失去信仰,接下來的不是改革,而是崩潰。
“金建希常設特檢案”的通過是一次制度性的突破,也是一場風險極高的豪賭。它可能為韓國掃除一段黑暗政治史的積弊,也可能把這個本就撕裂的社會推向更加極端的政治對抗。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特檢風暴已經無法逆轉。它將如何收場,不僅關系金建希與尹錫悅的命運,也關系到整個韓國是否還能維持最低限度的制度理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