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氣象預警信息已經成為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防線。那么,這樣一條氣象預警信息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呢?
(圖源:千庫網)
預警信息制作“三部曲”
第一步:天地空立體觀測
由“天地空立體觀測網”獲得的數據會實時匯聚到國家級氣象數據中心。
1.風云氣象衛星24小時不間斷地掃描地球,獲取大氣相關的多類遙感數據,每5分鐘傳回一張覆蓋全球的“大氣CT影像圖”
2. 地面上的7.6萬多個自動氣象站,如同近地面大氣的神經末梢,實時監測溫度、濕度、風速等數據
3. 探空氣球每12小時升空一次,采集不同高度的垂直氣象數據
4.我國的540多部天氣雷達組成了天氣雷達觀測網,每6分鐘更新一次回波圖,時刻關注大氣運動和強對流天氣的發展情況,精準捕捉云滴(直徑為幾微米到100微米,懸浮在空氣中的小水滴)和雨滴的狀態和變化
第二步:超級計算機“解方程”
在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新一代氣象超算系統正日夜不停地運轉。它將大氣運動規律轉化為包含數億個方程組的數學模型,通過將每天最新的觀測數據輸入到方程中,并經過每秒億億次的計算,推演出未來天氣變化。
新一代氣象超算系統總算力提升6.5倍
(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我國現已實現分辨率達5千米的“網格化預報”。這相當于把中國劃分為無數個5千米×5千米的“天氣格子”,每個格子都有獨立預報,目前空間分辨率正逐步向1千米改進。
AI這個“數字預報員”也開始學習過去幾十年的天氣檔案,科研人員正逐步給天氣預報裝上“智慧大腦”。
第三步:預報員“人機交互”
當計算機輸出預報結果后,真正的決策挑戰才剛開始。在給出最終的預報預警結論之前,預報員通常會對計算機給出的預報產品進行人工訂正。這個過程猶如醫生會診,既有對比不同資料的交叉驗證,也有對相似歷史個例的經驗分析。
(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預警分級:藍黃橙紅的守護密碼
我國現行氣象災害預警系統用藍、黃、橙、紅4色,構建起14類氣象災害的防御網。這4種顏色分別表示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的氣象災害。
不過,全國各地的預警信號發布標準并非完全統一,預警體系暗藏因地制宜的智慧。同樣為50毫米降水量,對江南水鄉可能只是“潤物細無聲”,但在西北高原地區卻可能引發災害。因此,關注當地的氣象預警格外重要,切不可跨省“抄作業”。
撰文 | 張峰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段陽陽
運營編輯 | 段陽陽
質量審核 | 業蕾
? 文章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走進氣象預警生成“工廠”》 ?
現訂購2025年
定價288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