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公海上一艘返航的遠洋漁船里,船長室窗臺的海鹽結晶尚未褪去,艙壁上殘留的零星血跡卻已凝固成暗褐色。這場發生在萬里之外的刑事案件,正隨著涉事船只的返港,逐漸揭開令人痛心的真相。
3 月 11 日清晨 7 時 30 分,即將結束作業的漁船船長像往常一樣與妻子通完電話。三個半小時后,當船員試圖匯報工作時,駕駛艙已空無一人。這位從業二十余年的老船長,在距離祖國海岸線數千海里的公海海域,永遠消失在監控盲區的波濤中。其女小星在接到 "父親遇害墜海" 的噩耗時,手機屏幕上還保留著父親臨行前為籌備女兒婚禮而規劃的收入賬本。
威海海警局 3 月 24 日的通報確認,這起致人死亡的刑事案件發生于國際法意義上的 "無主之地"。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海犯罪適用船旗國管轄原則。涉事漁船注冊地為山東榮成,這為威海海警 12 小時快速立案提供了法律依據。目前犯罪嫌疑人被控制在返港途中的封閉船艙內,海警執法人員正通過衛星通訊遠程指導證據保全。
此案的特殊性在于犯罪實施空間的雙重屬性 —— 漁船既是移動的工作場所,也是相對封閉的生活空間。中國海警近年處理的 23 起遠洋漁船刑案數據顯示,長期海上作業引發的心理應激反應占比達 68%。涉案船員需經歷長達四十余天的海上羈押,這種特殊審訊環境對司法程序的嚴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威海海警局已經立案。在等待司法正義的過程中,遇害者家屬承受著雙重煎熬。小星在社交平臺公開表示 "爭取死刑判決" 的訴求,折射出普通民眾對重大刑案的法律認知鴻溝。根據我國刑法,故意殺人罪基準刑為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但具體量刑需綜合考量犯罪動機、手段及悔罪表現等因素。
這起案件同時暴露了遠洋漁業管理的薄弱環節。數據顯示,我國現有遠洋漁船 2700 余艘,船員超 5 萬人,但配備專職心理輔導員的船只不足 3%。當航行周期超過 8 個月時,船員心理評估干預機制的缺失,往往成為海上沖突的潛在誘因。涉事漁船所屬公司證實,本次航程原計劃持續 22 個月,遠超行業平均 15 個月的工作周期。
隨著涉事船只預計 4 月初抵達威海港,關鍵物證的勘驗工作即將展開。船艙內可能存在的搏斗痕跡、航海日志記錄、衛星通訊數據等電子證據,都將成為還原真相的重要拼圖。這起跨越重洋的刑案,既考驗著我國海上司法體系的應對能力,也為遠洋漁業安全管理敲響了警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