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獨”分子賴清德公開叫囂將大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網上關于嚴厲打擊“臺獨”團伙,早日實現國家統一的呼聲可謂一浪高過一浪。
作為賴清德一伙人借以“謀獨”的主要籌碼,所謂的“國軍”實力不容小覷,根據2024年全球火力網數據,臺灣軍力位列全球第21—26位,超過90%的國家和地區。
也僅僅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樣的武裝力量面前相形見絀,“國軍”其實在200多個國家的軍隊面前都可以橫著走的。
但在東亞這樣一個“怪物房”里,臺灣軍隊只能算個小角色,其實從現代戰爭的角度來看,臺灣島上傳統的陸海空部隊放在和解放軍對峙的正面早就不夠看了。
現在臺灣陸軍的主要裝備還是M60A3、CM-11等二代坦克,海軍主力是4艘1980年代生產的美制“基德”級驅逐艦,空軍主力是F-16V這樣的四代機,說白了,如果對上解放軍這些武器裝備只能當活靶。
臺軍軍艦越來越像老古董
他們真正“不對稱”的裝備,在于島上囤積的大量導彈,而且這些導彈盡管很難對解放軍造成威脅,但依然可能給大陸制造意想不到的麻煩。
隨著解放軍海軍實力的不斷增強,臺灣方面針對性地加強了“雄風”系列反艦導彈的研究開發。
最初的雄風-2型作為臺軍首款自主研發的反艦導彈,技術源頭可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引進的美制“魚叉”導彈。
但現代戰爭環境已發生根本性變化,解放軍艦艇普遍裝備的HQ-10近防系統對亞音速目標的攔截成功率超過92%,這使得雄風-2的實戰價值大幅縮水。
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臺軍在2007年推出雄風-3超音速反艦導彈。該導彈采用火箭助推與沖壓發動機組合動力,3.5馬赫的突防速度理論上可壓縮敵方反應時間。
雄風-3型導彈
2012年“遼寧”號下水之后,雄風-3型導彈被用于針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母戰斗群,并還被臺軍方面冠以“航母殺手”的稱號。
但技術驗證階段的輝煌難掩實際缺陷:2016年7月1日,一枚雄風-3導彈誤射臺灣漁船造成傷亡,暴露其目標識別系統存在致命漏洞,導引頭在復雜海況下容易誤判民用目標。
而且海基平臺的生存性困境進一步制約反艦體系效能。雄風-3主要搭載于沱江級導彈艇,但該型艦艇雷達反射截面高達500平方米,在解放軍無偵-8高速偵察機的監控下幾乎無所遁形。
空射型研發同樣進展緩慢,F-16V戰機整合雄風-3面臨氣動干擾、掛載適配等難題,預計2027年前難以形成戰斗力。
為了增強發射平臺的隱蔽性,提高生存率,臺軍試圖通過“雄風-3增程計劃”和人工智能技術尋求突破。凝膠燃料技術可將導彈射程延伸至600公里,但彈體延長至8.2米后,現役艦艇垂發系統無法適配。
“沱江”級導彈艇
人工智能導引頭項目受限于數據樣本不足,訓練模型僅收錄3000個艦船目標,面對復雜戰場環境容易誤判。這些補救措施在本質上仍屬零敲碎打,難以扭轉體系劣勢。
在防空導彈方面,臺軍目前主要裝備了“愛國者”與“天弓”兩大導彈系統,試圖構建分層攔截網絡。現役愛國者-3導彈最大攔截高度35公里,配備的Ka波段雷達可同時追蹤100個目標。
技術升級依然難以彌補數量劣勢,全島6個愛國者連僅能保護關鍵政治軍事設施,面對解放軍火箭軍數千枚戰術導彈的飽和攻擊,攔截彈藥將在首小時內耗盡。
天弓-3型理論上具備區域防空能力,其X波段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達450公里,但2022年實彈測試顯示,該導彈對模擬東風-15B靶彈的攔截成功率不足五成,暴露出制導算法與機動能力的缺陷。
而且臺軍雷達系統的70%微波器件依賴進口,在復雜電磁環境下有效探測距離縮減42%。解放軍東部戰區部署的SLC-7型反隱身雷達,配合殲-16D電子戰機的電磁壓制,可在開戰初期癱瘓臺軍防空指揮體系。
天弓-3導彈發射
解放軍現役東風-17導彈的乘波體彈頭在臨近空間實施“水漂式”機動,飛行軌跡對于愛國者系統來說幾乎是無解的。這意味著臺灣耗費巨資構建的防空網,在面對解放軍最新銳武器時形同虛設。
相比于防守型的反艦和對空導彈,對地導彈的研發才是臺灣當局最為瘋狂的舉動,在從“沿岸防御”向“攻勢作戰”轉型的奇葩思想指導下,大致在2005年臺軍研發了雄風-2E巡航導彈。
該導彈設計射程約800-1200公里,可攜帶500公斤左右彈頭,被臺軍方吹噓為“具有一彈多目標、沿途改變攻擊目標的能力。”
雄風-2E從200公里外的臺灣島發射可以覆蓋大陸東南沿海,并采用地形匹配與衛星導航復合制導,然而在導航信號被拒止的環境下,雄風-2E的圓概率誤差從5米擴大至217米,難以精確打擊軍事設施,其作戰效能有限。
除了雄風-2E,2020年時臺軍還自稱成功試射了一枚“云峰”超音速導彈,根據臺灣方面的數據,這種導彈設計規格射程可達2000公里,速度達3馬赫,實際射程不明,但普遍推測在1000-1500公里左右。
幾近瘋狂
按照臺軍發布的“示意圖”,在從臺東九鵬基地出發1000公里射程內,“云峰”導彈可以打到上海、南昌、長沙,甚至可以打到武漢。
不過與俄羅斯軍隊的“鋯石”導彈相比,臺灣缺乏持續超音速飛行的熱防護技術,彈頭材料在高速摩擦下會出現結構性失效,實際射程相當有限。
更關鍵的是,臺灣沒有戰略縱深可供部署遠程導彈,固定發射陣地早在解放軍偵察衛星的監控之下。
加上解放軍空天一體偵察體系加速成型,遙感衛星星座的時間分辨率達到10分鐘級,配合量子雷達技術,可實現戰場單向透明。這種跨越式發展正在重塑臺海軍事平衡。
可以負責任地說,如果單純從軍事對抗的角度來看,臺灣方面裝備的這些導彈壓根無法對解放軍的軍機軍艦造成威脅,甚至連發射的機會都沒有。
055大驅發射導彈
當前解放軍構建的“偵-控-打-評”殺傷鏈已形成壓倒性優勢。055型驅逐艦搭載的鷹擊-21反艦彈道導彈,可在臺島以東500公里實施精確打擊,從目標發現到毀傷評估的周期壓縮至8分鐘。
而火箭軍東風-16導彈配備電磁脈沖彈頭,首波打擊即可癱瘓臺軍60%的雷達站。更值得關注的是智能化作戰體系的發展,攻擊-11隱身無人機與巡飛彈的組合,可對殘余導彈陣地實施“拔點清除”。
還有導航戰與網絡戰構成的軟殺傷利器。北斗三號系統具備區域性導航欺騙功能,可在臺海西側制造50米定位偏差,而055大驅的寬度才22米,“山東”號的寬度才75米,這么大的偏差下導彈連我軍戰艦的邊都摸不到。
但惡心就惡心在,賴清德集團早已喪心病狂,他們明知臺灣軍隊的導彈無法阻礙解放軍可能的行動,更有可能將導彈襲擊的對象擴散到非軍用目標。
射程約200公里的天弓-3型導彈和射程150公里的雄風-3型導彈打不打得中軍艦軍機早就不重要,反正瞎打就行了,如果他們亂來的話,可能對民用飛機、船舶造成巨大威脅。
臺軍裝備的“愛國者”系統
目前臺灣軍隊裝備的防空導彈數量大致在6000枚左右,雄風-2和雄風-3反艦導彈數量也在1200枚左右,可以通過多種平臺發射,就算被解放軍擊毀和攔截大部分,還是可能有漏網之魚。
臺軍裝備雄風-2E導彈的數量大致在300枚左右,“云峰”導彈數量不詳,單論數量威懾力并不很強,最大的問題是狗急跳墻的賴清德之流可能故意向一些沿海大城市發射對地導彈。
畢竟雄風-2E也好,“云峰”也罷,本身目標誤差就相當大,再被解放軍的電子系統一干擾,打出去之后落到哪里不知道。
雄風-2E導彈的性能大致對標美軍的“戰斧”導彈,而搭載子母彈頭的“戰斧”可以在地面形成一個長達100米、寬達20米的殺傷區,萬一這種對地導彈落在居民區,將會導致一定的人員傷亡和混亂。
導彈落在海里,荒山上不算什么,如果真的打在了非軍事目標上,這就是真正的反人類、反民族罪行。
俄烏戰爭中被導彈擊毀的大樓
2022年爆發的俄烏戰爭中,俄烏雙方均向對方非軍事目標發射了導彈,造成重大平民傷亡,可謂開了一個很壞的頭。
早些年,“臺獨”分子還想把臺灣島打造成讓解放軍無從下口的“刺猬”,但現在解放軍裝備了可以把刺砸得稀巴爛的重錘,想當刺猬也當不成了。
于是他們索性把自己變成一枚放在門口的自爆炸彈,意思是你當然可以徹底摧毀我,但我也會炸壞你一些家當。
賴清德之流或許正是抱著這樣的癡心妄想,想要對大陸形成所謂的“威懾”,同時逃脫正義的制裁。
我們早已一再重申:搞“臺獨”只有死路一條。為了一己私利犧牲同胞,傷害整個民族更是罪大惡極,只能說對于對于賴清德集團這么一個在家門口的罪惡團伙,必須盡早做無害化處理,以免其貽害深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