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平解放以后,隨著天下大定,“六大司令員”相繼進京,并面見毛主席。關于這次見面,黨史刊物《百年潮》中有一段耐人尋味的記載,其中提到:
劉伯承在與一位高級將領談工作時曾經說過,1949年剛解放進城時,六個軍區司令員去看毛主席。當時他心想,毛主席可能要講幾句鼓勵的話。可沒有想到,毛主席開頭就說:‘你們這些人要守規矩,聽指揮啊,不然我就從你們幾個開刀。’
當年北平實際上是和平解放的,由于中共地下黨的工作,傅作義答應起義,因此第四野戰軍兵不血刃地進入這座古城。
城內雖然殘留有大約二十萬國民黨基層政務人員和潛伏特務,但是總體來說,對新政權的威脅并不大。很顯然,毛主席要求六大司令員“聽指揮”,并不是針對京城治安問題提出的。
毛主席是在“敲打”六位司令員,目的是為了防止其中一部分人“恃寵生驕”,導致“尾大不掉”,影響政治工作的順利展開。那么,究竟什么叫做“尾大不掉”呢?
《左傳·昭公十一年》中提到,楚靈王曾詢問申無宇關于弟弟楚棄疾在蔡國的情況,申無宇回答說:“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意思是說樹枝的末端太大,樹枝必定會因承受不了重量而折斷;動物尾巴太肥,就會因為吃力而甩不動。后來,“尾大不掉”成了一個成語,通常用來暗示下屬勢力過于龐大,就會不愿聽從指揮。
如果出現“尾大不掉”的情況,又不加以解決,短時間內會導致上級無法順利指揮下級完成工作,時間一長,還會出現上級權力被架空的情況。
解放前夕,我軍曾經有多個軍區,這些軍區的司令員無一不是戰功赫赫,同時又深得毛主席的信任。其中,林彪和粟裕比較年輕,還是由毛主席一手提拔起來的。
說起來,毛主席這一次“敲打”手下,其根本目的還是要從1948年黨內請示報告制度在實際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說起。
1948年,黨中央頒布了一份由毛主席本人親自起草的《關于建立報告制度》的指示。這份指示要求我黨我軍的干部們必須改掉“對上級事先不請示,事后不報告”的習慣。
要求他們在工作中遇到重大決策之時,一定要先寫報告“請示”,如果不能事先請示,也應該在事后報告。除了重大決策、作戰計劃必須立刻報告、請示外,日常事務也應當進行兩月一次的報告。
原來,在三十年代我軍進行抗日敵后游擊戰時,遇到了一些問題。由于作戰地點分散,地方與中央無法及時溝通,導致地方軍隊干部的思想、作風出現了偏差。
一些人變得無組織、無紀律,甚至出現了“地方主義”和“游擊主義”的傾向。后來,進入解放戰爭后期,毛主席做了大量工作,確立了請示制度。
這個制度使各部門能“上下一心”,真正實現了“黨指揮槍”。這大概就是四十年代末期,解放軍能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戰爭中取得最終勝利的一大秘訣。
毛主席確立的“黨內請示制度”體現了我黨、我軍政策“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與在集中統一領導下的民主”的特色。
這一制度使得黨中央能夠迅速了解并引導軍隊基層組織的政治生態,以及政策執行中遇到的困難和阻力。
與此同時,兩月一次的定期請示報告制度,也促使干部們收集整理各自在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實現了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然而,這個“請示制度”一開始執行,就遇到了一個“刺頭”——林彪。
《關于建立報告制度》的指示是在一九四八年一月下達的,當時毛主席親自給幾個中央局和野戰軍的負責人下達了命令,要求他們認真執行這個制度,以“幫助各地不犯或少犯錯誤”。
同時,還強調了制度的周期性規定,即“從今年起,每兩個月要做一次綜合性的政策報告和請示”。然而,六個月過去了,本該提交三份請示報告的林彪,卻一份都沒有寫!
于是,到了當年八月,毛主席給林彪發了一份長達兩千余字的電報,對他進行了嚴厲批評。電報中列舉了他最近幾個月無組織、無紀律的事例,并直接指責他:“毫無紀律,心里眼里沒有中央”。
不好好執行命令的不止林彪一人,粟裕也是如此。當時,粟裕正在策劃淮海戰役,他以戰事繁忙為由,同樣沒有提交報告。毛主席得知后,同樣發電報對他進行了批評。
而且由于粟裕與毛主席的關系比林彪更親近一些,毛主席的批評更為嚴厲。他不僅指責粟裕缺乏紀律性、不主動做報告,還批評他“只低頭吃草,不抬頭看路”。
除了發電報批評外,毛主席還讓饒漱石鄭重其事地向粟裕轉達了自己的不滿。這使得粟裕非常委屈,只能在指揮淮海戰役的間隙,親自補寫了一份當年九月份應該提交的報告交上去。
但是事實證明,毛主席的這個辦法十分奏效。后來,黨內請示制度經過一段時間的完善,在指揮大決戰并取得最終勝利時發揮了關鍵作用。
帶隊伍,最關鍵的就是人心不能散。一九四六年解放戰爭開始之時,國民黨兵力比共產黨多出一倍,且使用的是最先進的美制裝備,但是三年后被共產黨用“小米加步槍”打垮。
那么,為什么共產黨的解放軍如此厲害?就是因為“人心齊”。這“人心齊”的關鍵,就在于黨中央建立了優越的“黨內請示報告制度”。
這一制度能夠隨時監測部隊內的思想動向和政策執行情況,從而確保隊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黨內請示”制度,其萌芽可以追溯到一九二三年,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并未真正發展起來。
二十年代末期,毛主席在開辟湘贛邊界和贛南、閩西的革命根據地的時候,曾經十六次向中共中央做請示、報告。
毛主席把自己在革命前線所做的工作、取得的經驗、遇到的困難,全部都形成文字思想再匯報給中央,為探索革命的正確道路、貫徹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做出了重大貢獻。
因為曾經從中獲益,所以毛主席在解放戰爭后期確立了黨內請示制度。這一制度的確立,反映了毛主席在軍隊和政務領導方面的卓越才能。
毛主席曾說,“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隊伍里成員聽指揮,辦起事來才能“指哪兒打哪兒”,政策的執行才會高效、有力。
但是紀律性的加強并非僅憑口頭說說就能實現,還需要一個科學的制度來保障。因此,毛主席總結了歷史的經驗和教訓,確定了黨內請示制度,并毫不留情地堅持對軍中高層進行嚴格要求。
最終使我黨自七大以后,思想上、政策上和組織上的空前團結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與加強,并為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參考資料:
- 《毛澤東如何“敲打”手下將領? 發長電報批評下屬》——《華西都市報》,2013.10.15;
- 《1949年毛澤東為何告誡6名司令“守規矩”?》——《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6.02.08;
- 《毛澤東與黨內請示報告制度的確立》——《群眾》,2023.11.20;
- 《毛澤東與<井岡山前委對中央的報告>:蘇維埃時期中共黨內踐行請示報告制度的典范》——《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2.12.3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