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爾泰山深處,有一個曾經連地圖都找不到的礦坑,它叫“111礦”。沒人知道它的來歷,卻幾乎托起了新中國半壁江山。
1960年,蘇聯撤走專家,索債52億,國家口袋空了,這口礦坑頂上了。五年里,它送出礦石幾百萬噸,換回的不是錢,是尊嚴。核彈、衛星、外債、工業,樣樣都靠它撐場。
今天它退役了,成了地質公園,但那些從坑里挖出來的東西,至今還藏在中國的底氣里。
這不是礦坑,這是國家的錢袋子
1960年7月13日,蘇聯翻臉如翻書,一紙通告,撤走1390名專家,終止343個援助項目,限期五年歸還52億人民幣外債。
這對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而言,像一根壓斷背脊的稻草。怎么辦?找錢。找誰要?沒人給。那就自己想辦法。
新疆阿勒泰深處,藏著一口深坑,編號“111礦”。這個地方,地圖上都不標,地質隊員1950年發現它的時候,沒想到幾十年后它能“填上全國一半的外債”。這個礦坑,就是后來的可可托海三號礦坑。
三號礦坑出產的稀有金屬儲量驚人:氧化鈹儲量300萬噸,占全國的70%;礦石中含有銫、鈮、鉭、鋰等86種礦物,價值按噸計算。當時國家財政窘迫,這口礦成了外匯來源的“金飯碗”。
為保證償債任務完成,國家特批調運權限,日出礦400噸,連續5年,晝夜不停。礦石經伊寧裝車運往邊境,用以交換外匯或直接用于償債。
在國際市場,銫這種“廢石”,每公斤售價高達2000美元,是當年黃金價格的15倍。這些礦石,累計價值占償還外債總額的47%。
蘇聯的最后一筆欠款,1965年10月正式還清,比規定時間提前一年。國務院特批獎勵三號礦,國防科工委發來加密電報:“支援國家償債,功勛卓著”。這個深藏于阿爾泰山南麓的礦坑,替國家撐起了一個財政底。
坑深200米,盤山十三層,像一個巨大的螺旋草帽,底下全是硬通貨。上世紀60年代,國際糧價高企,有國家提出“用糧食換三號礦的廢石”,被中國直接拒絕。
坑里挖出來的,遠不止礦石。它挖出了一種國家在絕境中的自救能力。
衛星升空前,坑底先亮了燈
如果說第一階段是還債,那接下來這礦坑干的,就是保命的活兒了。
1960年代初,中國啟動“兩彈一星”戰略工程,對材料提出苛刻標準:必須稀有、必須高純、必須穩定,還得能自己生產、運輸、保密。
三號礦的礦種正好對得上。鈹、銫、鉭、鈮、鋰,全部是核工業和航天工業的核心材料。這個礦區,出過60公斤的鉭鈮單晶礦,被專家稱為“黑寶石”,鈮含量超過70%,世界罕見。這些材料被秘密運往內地,成為原子彈、氫彈、衛星殼體和精密部件的主要原料。
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三號礦提供鈹與銫;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使用三號礦提煉的鉭合金制作殼體。在那個物資極度短缺的年代,光這些原材料,國內幾乎無第二選擇。
運輸更是講究。鈹礦出坑,必須兩人押送,雙鎖管理,手續與軍火相同。這些礦石搭乘專列,全程封閉運輸。
運輸路線繞開所有人口密集區,從新疆東運至內蒙古、陜西、四川等科研基地。
1962年起,國家從三號礦調出用于試驗用途的樣礦:30噸綠柱石、12噸石榴石、500公斤水晶礦塊。
這些礦樣被用于激光測距、紅外通訊、高頻穩控等軍工試驗系統。沒有這些材料,核爆也許可以做成,通信指揮卻沒法精密落地。
礦坑在這段時間被完全軍事化。編號“111礦”列入國防委員會一級涉密名單,管理級別直追核試驗場。
所有礦工、工程技術人員封閉駐扎,按月輪休,不能隨意出入,不能通信,不能透露礦種細節。
他們在零下三十度的地層深處作業,凍了打熱水,熱水一到立刻結冰,吃的是凍窩窩頭,住的是集裝箱。
三號礦沒打槍一槍,卻讓中國的“兩彈一星”穩穩落地。它在地底默默挖著,衛星才能在天上穩穩飛著。
從國家機密,到國家記憶
三號礦坑封礦,是1998年的事。50年的開采,坑體被切成一個深200米、寬240米、13層螺旋式的“草帽”。
礦山靜了,但它的歷史卻不能隨之沉底。國家決定,不封記憶,開館展覽。
2005年,可可托海礦山被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這個曾經編號“111”的絕密單位,終于在地圖上有了實名。
礦坑旁邊,建起了展示館和礦史陳列館。三塊碑立在入口處:科學碑、史實碑、英雄碑。碑文記錄著三號礦在償還外債、支撐國防、推進科技中發揮的歷史作用。
觀景平臺修在坑頂,能俯瞰整個螺旋結構??觾乳_放了300米地下通道,原樣還原60年代作業現場。
講解員用真實礦工日記串聯展線:棉衣、水壺、風鉆、礦車,連溫度計都是當年原物。每一層都配有語音系統,從“蘇聯專家撤走”講到“衛星發射成功”。
坑道最底層,是一座復原井下礦工工作場景的雕塑群,常年零下溫度,最高點落差達到70米,號稱“地下工業雕塑長廊”。游客下去一圈,就能感受到當年工人們挖出一顆鈹礦要付出多少代價。
可可托海,如今是旅游打卡地。“西部小上?!钡呐f稱依然保留,老礦工的子女中,不少成了講解員。每年有上萬人參觀這個曾經的秘密基地,看的是礦,聽的是國運。
礦產總會采完,坑也終會封上。但礦坑里那些換來尊嚴、換來技術、換來國家底氣的石頭,早就變成了中國騰飛的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百科
可可托海3號礦坑的前世今生.中國礦業報.2016-12-01
三號礦脈里的國家寶藏.人民資訊.2021-05-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