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華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杜玉濤以《基因科技視角——未來產業的探索與變革》為題,帶來一場深度與溫度并存的分享。
從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篳路藍縷,到AI與生物大數據的碰撞融合,她以華大二十余年的技術創新歷程為脈絡,勾勒出基因科技如何從實驗室走向千家萬戶。在這場關乎生命密碼的演講中,技術突破、數據主權與國際競合的宏大敘事,與慢病防控、百元測序的民生細節交織,展現了中國生物經濟的蓬勃圖景。
1
基因科技:大國博弈的核心戰場
生物經濟已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領域。杜玉濤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切入點,揭示其從基礎科研到產業化的巨大潛力:1990年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耗資38億美元,卻撬動超6萬億美元產業鏈。經過數十年發展,如今華大通過自主研發,將單次基因組測序成本從數億美元降至100美元,推動了“人人基因組時代”到來。
當前,中美在生物經濟領域展開激烈博弈。美國通過“生物安全法”等政策,以美國國家安全為由,企圖以立法手段干預正常市場秩序,妨礙公平競爭,加劇并擴大美國本土公司在基因測序領域的壟斷態勢。華大作為中國基因科技領軍企業,成為美國制裁焦點,連續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美國國防部CMC清單,被禁止在美國開展業務。但華大憑借完全國產化的測序技術(如DNBSEQ-T20X2),成功打破美國本土公司在基因測序儀領域的壟斷,保障中國生物數據主權。杜玉濤直言:“共建國產自主的人群大隊列,是我國在生物經濟掌握核心發展主動權的重要環節?!?/strong>
2
技術突圍:硬核突破“卡脖子”
華大的發展史是一部自主創新史。十年前華大測序設備主要依賴進口,試劑耗材大部分需美國公司供應。通過十年攻堅,華大實現測序技術全鏈路國產化--從“自發光”到“激發光”、“不發光”測序平臺,從儀器研發到數據分析平臺,以及建立深圳國家基因庫,存儲超1.7萬TB的生物數據。杜玉濤比喻:“基因科技是新時代生物經濟的‘鐵軌’,華大要為中國造一列不被卡脖子的火車。”
技術突破帶來的產業顛覆
成本革命:單次基因組測序成本降至100美元,推動大規模疾病篩查。
數據主權:國家基因庫實現數據本地化存儲與分析,抵御美國數據封鎖。
AI融合:開發生物領域大模型,加速精準健康管理與精準醫療落地。
3
未來范式:開放合作與系統重構
在生物經濟時代,閉門造車無法贏得競爭。華大選擇以開放生態破局:聯合醫療機構、高校、地方政府共建數據標準與共享平臺,打破“數據孤島”;推動“國產測序儀+大數據”賦能慢病防控、腫瘤篩查等民生項目,實現“防大于治”的衛生經濟學價值。
華大的科研范式從依賴國外儀器、發表論文的舊模式,轉向自主工具研發、數據資產積累與產業轉化并行的新路徑。杜玉濤表示,未來,生命科技行業將邁向“AI+BI(生物智能) 迭代遞進,生命科學與產業互作互融”的第五范式,華大將致力于在“創新科技發展模式”、“AI”和“人才”之間做好“乘法”,成為生命科學從分子生物學邁向多組學的系統重構的探路者和踐行者。華大希望成為為全球生命科學提供基礎設施的組織,支撐人類向“健康美麗百歲”時代邁進。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深圳研究院
編輯、排版:蒙瑤
責任編輯:傅作剛
- End -
課程咨詢
公開課:孫老師 021-52301088
政府、企業定制:李老師 021-52301043
深圳項目:鐘老師 13128948946
閱讀更多
關注“交大安泰高管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