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一篇培訓學習心得帖,作者參加了由陜西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舉辦的全省社會服務機構規范化建設與專業能力提升培訓班,對培訓課程深有感觸,作者做了自我學習“要點及收獲”的書寫,現征得筆者同意發布于公眾號進行交流分享。
瞄準居民需求才能玩轉社區資源
韋羅東老師著重講解了“社區資源有啥、需求如何瞄準、調研方法與工具的使用。”他以自己以往多年開展實踐的項目圖片和故事導入,在生動的故事里講述如何建立需求洞察的方法論、建立鏈接資源的意識。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遇到地震后社工救援人員帶了方便面、礦泉水、帳篷等物資過去,受災群眾第一個問的是報紙”這個故事,來辨別他的真假需求,真正的需求是迫切想要獲取外在信息的需求,而并非表面的需求。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但是應用在我們在為老、兒童等服務中,就會下意識地去思考服務對象所提出的需求是真是假,是否是真實的。與這個故事相關的還有“帳篷救災物資到了受災村莊,但是物資少,所以沒有人搭建,帳篷淋雨的故事。”聽起來有點夸張,但是深入淺出地向我們闡明了做公益,資源絕對不是問題,而是意識、能力的問題。這個能力不僅包括對于資源的認知能力,還包括著對于社工人員、服務對象的領導力能力提升的問題。還有比發現資源更重要的是發現需求,需求是最大的資源。為什么這樣說呢?是因為資源在一居民需求為導向、居民參與整合協調的過程中。市政中心路面重修不再使用的磚、萬達廣場廢棄的木板……都有可能在需求的指引下煥發新的生機,它們也確實也變成了社區花園、社區堆肥箱的一部分。
最后,羅東老師講解了兩款好用的參與式調研工具:街展、社區地圖、街展的形式和活動類似,但目的是把人聚起來,去解決問題,挖掘資源。很多人會質疑活動做多了流于形式,但公益人首先要明白活動的目的是什么。善用這些工具,活化資源,解決問題。而資源活化的本質,是讓人成為資源流動的節點。最好的經營不是管理,而是編織一張彼此需要的網。
上圖為作者根據培訓學習的參與式調研工具繪制的社區地圖
帶著項目去看社會組織品牌建設和傳播
顧老師著重講解了“品牌建設如何尋找定位點、支持點以及傳播應用”。公益機構為什么需要做品牌,因為公益慈善本身就是一種流量或者說力量,可以喚醒人心中善的種子。
作為公益行業的一員,更要勇敢去做公眾傳播和社會連接,做信任高質量的慈善。這讓我想起恒輝基金會創始人陳行甲老師說的一段“我要求我們公益人、志愿者心里裝著人民群眾,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溫潤的心,一雙濕潤的眼,要看得見眾生的苦難。我要求自己勤政、廉政,我先做給大家看。”每個公益人都應該承擔一個號召、引領的作用。這是我們的初心。到專業知識部分,顧老師分享了品牌冰山理論、五大心智模式、三環定位法、尋找定位點等方法。比如:五大心智模式,公眾只能接收有限的信息、喜歡簡單、缺乏安全感、一旦形成對品牌的印象就不會輕易改變、公眾的心智容易失去焦點。如果我們的愿景、使命、價值觀這些都是確定的、執行的項目質量也可以,那么需要考慮項目怎么傳播,項目運用了什么特色的理念、模式、技術工具為服務對象提供了什么產品或服務,解決滿足了什么問題或者需求。將項目總結出特色,易于傳播,然后找出支撐點,進行傳播與應用,按照人群做橫向延伸,按照需求做縱向延伸。最后,品牌不是頭腦的靈光一現,或者一蹴而就的東西,品牌需要信仰與持續不斷的投入供養。
社會組織合規建設法律風險防范
許小茜老師詳細講解了社會組織在運營過程中的法律風險來源:內部治理、財產使用、簽訂合同、勞動人事、知識產權、對外合作,提升了我對這些板塊可能會發生法律風范的防范意識。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規定,非營利法人的核心目的在于“不向投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利潤”,而非不能收費、不能盈利。這一點很好解釋了我在現實中曾面對的困惑,基金會或者社會組織是否可以收費。社會組織也需要生存發展,還在這里注意到基金會不屬于個人,而屬于社會。
以規范化建設推動社會服務機構高質量發展
魏清利老師的分享,主要為三部分:學精神(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涉及社會組織內容)、學政策(加強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政策解讀)、學標準(社會服務機構自身建設工作重點)。
社會組織事業是民政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高質量發展體現在結構、質量、效應、安全(特別是政治安全)各個方面。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物質基礎有了極大的進步,但是精神文明還需要提高,如:油罐車拉食用油、衛生巾二次回收這些315曝出的問題,這些欠缺良心、沒有品質可言的行徑還在昭示著推進精神文明進步還有一段路要走。魏老師的培訓會猶如到了大學思政課嚴厲的老師,他的宣講不是刻板的、枯燥的,是富含著哲理的、辯證的、全面的方法論。比如:黨建主題活動做志愿服務、學習黨的思想比去黨史紀念館拉橫幅拍照更有意義、內部治理辦公會代替理事會是違規的、認識參加年檢年報和等級評估的目的(以評促建)、年報內容不能隨意、社會服務機構行業用語要規范、自媒體網站發稿要有審批流程、紀要和記錄的區別、監事的身份要求、組織需要有新聞發言人制度對外宣傳統一口徑,這些都讓我有所感受,并嚴格要求自己。
供稿:陜西泰發祥助學助老基金會項目專員王亞寧
編輯:蔡 妍
校稿:胡 妍
陜西社會組織
電話:029-852026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