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人員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出一款新型自旋電子器件,為太赫茲(THz)技術發展帶來新契機。
太赫茲波介于微波和紅外光之間,它有很多神奇的本領。比如能穿透衣服、紙張這些非金屬材料,還能在不造成傷害的前提下,探測生物分子結構,在安檢、醫療成像和超快無線通信領域大有用處。但要充分發揮太赫茲技術的潛力,就得控制太赫茲波的偏振方向,也就是它振動的方向。以前控制太赫茲偏振,通常要借助波片、超材料等體積龐大的外部設備,不僅效率低、頻率范圍有限,還不適合小型化或集成化系統。
近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科研團隊在《先進光子學》雜志上發表研究成果。他們研制出一種新型自旋電子太赫茲發射器,通過微觀條紋設計,在太赫茲波產生過程中就能控制其手性(類似左右旋特性),把偏振調節功能融入到設備的物理設計中,簡化了系統,功能也更強大。
這款發射器由鎢、鈷鐵硼、鉑等薄膜層構成。當受到超快激光脈沖照射時,材料會產生自旋電流,再通過逆自旋霍爾效應轉化為電荷。發射器上的微觀條紋會改變電荷分布,形成內部電場,影響太赫茲波的振幅和相位。研究人員通過設計不同的條紋排列方式,不用外部光學元件就能精確調節偏振。
使用時,只要旋轉發射器,就能靈活高效地在不同偏振狀態間切換,像線性、橢圓和圓偏振狀態都能輕松實現。而且在0.74 - 1.66太赫茲的寬頻率范圍內,它都能保持高質量的圓偏振,橢圓率大于0.85,在寬帶偏振控制方面表現出色。
研究團隊制作并測試了7種不同條紋縱橫比的發射器,利用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測量不同圖案對發射太赫茲偏振的影響。結果發現,條紋縱橫比越大,內部電場越強,對偏振的控制效果越好。大縱橫比的發射器能產生可調節偏振的太赫茲波,通過調整條紋圖案的方位角,還能精確切換左旋和右旋圓偏振。
這項創新成果意義重大,在無線通信領域,通過偏振復用技術能讓數據傳輸速率翻倍;在生物醫學成像領域,能更精準地檢測生物分子,實現疾病的早期診斷;在量子光學、精密傳感等基礎研究領域,也有望憑借其更高的測量靈敏度取得突破。而且這款發射器設計緊湊高效,非常適合片上集成,為實現實用化、低成本的太赫茲設備邁出了關鍵一步。后續研究將聚焦于優化發射器的頻率選擇控制,為先進光子和無線系統開拓更多可能性。
參考資料:DOI:1117.1/7.AP.2.02600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