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常德的深山里,一位90后姑娘用手中的針線,繡出了一條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融合之路。她叫肖瑤,大學時學習湘繡,畢業后放棄城市的高薪機會,毅然回到家鄉,投身瀕臨失傳的桃源刺繡。從一個人的堅守,到帶領村民共同創業;從默默無聞的手工藝,到成為帶動一方經濟的文化產業——她的故事,不僅關乎非遺的傳承,更是一曲新時代青年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動人樂章。
命運的抉擇:從湘繡學子到非遺傳承人
2020年夏天,肖瑤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剛剛從湘繡專業畢業的她,面前擺著三條路:留在導師的工作室深造,接受省外企業的高薪邀請,或是回到家鄉常德創業。對非遺文化的熱愛和對家鄉的眷戀,讓她心中早已埋下創業的種子,但真正促使她下定決心的,卻是那場突如其來的疫情。
“我相信命運的安排。”肖瑤回憶道。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計劃,卻也讓她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未來。作為常德人,她深知家鄉的桃源刺繡正面臨失傳的危機。“大學時接觸過桃源刺繡,那種細膩的針法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讓我著迷。”她笑著說,“既然時代給了我這樣的契機,不如放手一搏。”
就這樣,肖瑤帶著對非遺的使命感回到大山深處,開始了她的傳承之路。起初,她只是一個人摸索,從老藝人那里學習傳統針法,再到博物館查閱資料,一點點還原桃源刺繡的技藝。漸漸地,她的作品吸引了周圍人的注意,也讓她意識到:傳承不能只靠一個人,必須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指尖經濟:讓非遺“活”起來
2021年,肖瑤成立了桃源刺繡團隊,最初的成員只有10人——幾位志同道合的院校畢業生和村里的婦女。她們的目標很明確: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讓非遺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份能養活手工藝人的事業。
團隊成立后,肖瑤開始不定期舉辦刺繡培訓班,免費教授村民刺繡技藝。起初,很多人覺得刺繡只是“繡著玩”,賺不了錢。但肖瑤不這么認為。“桃源刺繡的精髓在于手工,每一針每一線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她帶領團隊開發出符合現代審美的刺繡產品,如家居裝飾、服飾配件等,并通過線上平臺銷售,逐漸打開了市場。
2024年,肖瑤又做了一次大膽嘗試——開設“桃源刺繡學生班”,專門培養小傳承人。13個孩子在她的指導下,從穿針引線開始,一步步學習這門古老技藝。“非遺傳承要從娃娃抓起。”肖瑤說,“孩子們學得快,也更容易愛上傳統文化。”此外,她還組織了上百場刺繡體驗活動,走進校園、社區,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
為了讓刺繡產業可持續發展,肖瑤將目光投向了文旅融合。她在深山里創辦了“齊繪繡莊”,以“桃源刺繡+研學+民宿+餐飲”的多業態模式運營。繡莊不僅成為展示非遺文化的窗口,還帶動了周邊80多名村民就業。“以前村里很多婦女只能在家帶孩子,現在她們靠刺繡就能掙到錢,還能照顧家庭。”肖瑤的語氣中滿是自豪。
繡出未來:讓桃源刺繡走向世界
2025年3月22日,肖瑤的“齊繪繡莊”河街店正式開業。這家店鋪主打“讓每位游客帶走一份非遺”的理念,產品涵蓋手繡、扎染、布藝、聯名禮盒等多種類型。肖瑤還創新性地將手繡與機繡結合,既保留了傳統工藝的精髓,又提高了生產效率。
“齊繪繡莊的名字,寓意著大家一起齊心協力,繪就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肖瑤說。她的故事吸引了央視等媒體的關注,成為返鄉創業助推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但對于未來,她還有更大的夢想。
“第一,我希望在非遺傳承上有所突破,讓桃源刺繡被更多人認可;第二,我想把繡莊做大做強,讓桃源刺繡走出大山,甚至走向國際;第三,我希望通過繡莊的力量,為家鄉引入更多資源,真正助力鄉村振興。”肖瑤的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在大山深處,肖瑤用一針一線繡出了自己的夢想,也繡出了非遺文化的生機。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傳承不僅需要堅守,更需要創新;非遺不僅是歷史的記憶,更是未來的希望。(國際日報 記者汪兆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