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24年度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體現了“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全過程保護、全社會參與”的名城保護理念,展示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最新成就。
本文字數:2831字
閱讀時間:9分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歷史悠久,文脈綿長,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自2021年以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北京青年報社,每年開展“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評選活動,迄今已評選出30個展現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成效、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的代表性案例,讓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更加閃亮。
2024年7月27日,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持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傳承、利用工作,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為我們進一步做好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4年度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體現了“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全過程保護、全社會參與”的名城保護理念,展示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最新成就。
頂層設計與價值闡釋的持續完善
2024年,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北京持續完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作為全國首個發布的同類規劃,《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規劃(2023年—2035年)》構建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體系、保護體系、傳承體系、實施體系,明確了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四大價值主題,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清晰路徑,進一步凝聚起全社會關心支持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共識。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鄉親們的回信,進一步闡釋了長城的獨特價值。與此同時,金中都端禮門遺跡考古新發現、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公布,也進一步豐富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價值構成,為名城保護工作注入了強大動力。
遺產保護與百姓生活的深度融合
2024年,北京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積極貼近百姓生活,著力提升公眾的文化參與感和幸福感。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豐富了公眾對于北京歷史文化價值的認知,也向全球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先農壇神倉院落、先農壇慶成宮、正陽門箭樓等遺產點的陸續開放,為市民增添了更多高品質的文化活動空間。同時,一系列“現象級”展覽、爆款文創產品以及多條非遺旅游路線的推出,讓博物館藏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活了起來,更好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
區域協同與機制創新的實踐突破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十周年,北京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積極推動區域文化交流與合作。京津冀三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主管部門在河北正定召開交流會,就今后輪流舉辦三地歷史文化名城協同保護工作交流會達成共識。京冀兩地攜手打造的“進京趕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題游徑貫通,為區域文化協同發展提供了新的范例。傳統村落、傳統地名等保護持續發力,門頭溝區創新傳統村落風貌獎補機制,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經驗推廣清單,體現了北京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面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成效。
2025年是北京建城3070周年,我們將繼續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落實首規委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以更全面的視野、更開放的方式,凝聚全社會力量,做好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守護好首都歷史文脈,助力北京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2024年度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
1.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3個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強調,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
2.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
2024年7月27日,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年內,先農壇神倉院落、先農壇慶成宮、正陽門箭樓等遺產點先后向社會開放,提供了高品質文化活動場所。
3.“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題詞40周年紀念活動舉辦
時值鄧小平、習仲勛等領導同志為“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題詞40周年,相關紀念活動在延慶八達嶺長城舉行。社會各界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鄉親們的回信,廣泛宣傳長城的獨特價值和守護好長城的重大意義。
4.《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規劃(2023年—2035年)》發布
《規劃》作為指導北京歷史文化遺產整體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指南,構建了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價值體系、保護體系、傳承體系、實施體系;總結凝練出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四大價值主題:東亞地區早期人地關系的杰出見證、見證中華文明賡續的千年古都、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首善之都、多元交流開放包容的大國之都。
5.金中都遺址首次發掘出城門遺跡
北京870多年的建都史始于金中都。2024年,金中都外郭城南垣西門——端禮門經考古發掘,這是金中都首次發掘的城門遺跡,也是罕見的金中都保存結構清晰的大型建筑基址,為金中都城市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坐標點。
6.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取得新成果
2024年,《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4—2035年)》印發。年內完成15家博物館備案,29家類博物館培育掛牌。大運河博物館“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與金沙”成為“現象級”展覽,國家博物館“鳳冠冰箱貼”、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天宮藻井冰箱貼”成為年度爆款,北京古樹數字博物館開創國內先河,文博產品以鮮活的形式走進大眾生活。
7.京冀兩地“進京趕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題游徑貫通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3月,京冀兩地攜手串連起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河北省唐縣淑閭村、黨中央進京前毛澤東住所紀念址、涿州火車站、清華園車站舊址、頤和園益壽堂、雙清別墅7處重要點位,“進京趕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題游徑全線貫通。兩地舉辦圖片展、新書發布、“紅色行”授旗儀式等多項主題活動,重溫“進京趕考之路”。
8.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上新”
7月,《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公布。保護名錄包括了五大皇家園林地名,還包括了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山地及昆明湖等水域名稱,再加上散布于園林與山水之間的村落、旗營、道路、文物古跡等名稱,這些地名成點、成線、成面分布,織補連綴,構建出一幅完整的三山五園畫卷。11月,《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公示。
9.北京發布多條非遺旅游路線
北京市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發布多條非遺旅游路線。西城區“河之端”大運河主題非遺特色游、海淀區“曹雪芹紀念館(曹雪芹傳說)—曹氏風箏工藝坊—稻香湖非遺科學城”、順義區“北京葫蘆藝術莊園火繪葫蘆體驗—牛欄山二鍋頭文化苑”等非遺旅游路線頗具特色,激發了公眾興趣。
10.門頭溝區傳統村落保護經驗向全國推廣
門頭溝區創新農房風貌獎補機制,從建成年代、地形地貌、特色文化、保護級別四個維度,構建分類型、分層級的傳統村落整體風貌控制體系,籌集獎補資金并以“劃定評價等級、區分獎補額度”的形式,對農戶按照傳統風貌修繕傳統民居進行獎補,推動傳統風貌提升。該經驗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可復制經驗清單(第二批)》并向全國推廣。
本文來源:北京規劃自然資源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地方動態 | 重磅規劃獲批!杭州30個重點片區先行更新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地方動態 | 首都城市治理“既要又要”,他們怎么做?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地方動態 | “十五五”規劃前期研究,各省聚焦這些重點領域!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