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慶的崇山峻嶺間,蜿蜒的長城如一條沉睡的巨龍,靜靜訴說著千年的歷史滄桑。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于海寬用18年的堅守與執著,完成了延慶境內170余公里磚石、石、土長城的現場踏勘、資料整理、實地復核等工作。從長城踏查到文物普查,從實地測量到數字化保護,于海寬始終沖鋒在文化遺產保護的第一線,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勞模精神。
“擇一事終一生”。這是他作為文物保護工作者最真實的寫照。2007年,延慶區重啟轄區內長城實地踏查工作,于海寬主動請纓,擔任踏查小組第二組組長。面對地形復雜、構造多樣的長城遺址,踏查工作困難重重。他毅然帶領隊員們迎難而上,徒步穿越南山路邊垣、東路邊垣以及多個隘口和烽火臺。兩年間,與嚴寒酷暑為伴,風餐露宿,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拍攝了20小時的珍貴視頻資料,為延慶長城保護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長城不僅是磚石堆砌的城墻,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于海寬常常這樣對隊員們說。在他的帶領下,踏查小組圓滿完成了任務,為后續的保護修繕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段經歷也讓于海寬更加堅定了守護文化遺產的信念?!拔矣浀卯敃r我們有個隊員的腳被樹枝扎透,因為我們在山上,要想處理,就得下山之后去醫院處理,于是我們的隊員就靠著一條腿蹦了一個小時下山。大家在荊棘叢生的山路上艱難前行,皮膚被劃破、手腳被磨破是家常便飯……現在回想起來,當時也不知道是靠什么支撐我們堅持下來的,但在當時看來根本不算什么?!庇诤捳f。
隨著科技的進步,于海寬敏銳地意識到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他率先開展延慶區磚石長城高精度三維數字模型建設工作,建立了數字化檔案數據庫,開辟了全國先例。此外,他還創新完成了延慶土遺址類長城保護技術課題研究,明代磚窯遺址數字化保護研究延慶長城沿線壁畫數字化虛擬修復等多項標志性工作,讓沉睡的文物“活”了起來。
目前,于海寬正投身于延慶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并擔任區調查隊的總隊長。身兼數職的同時,既要面對大量的行政工作,又要沖鋒陷陣帶領調查隊員們在第一線實戰。通過半年的調查,于海寬帶領團隊已全面完成了400余處文物資源復核工作,并陸續培訓了長城保護員、宣傳文化組織員和文物愛好者500余人次,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力量,全面、拉網式地對延慶區各類文物新線索開展實地調查,并創新開展農業、工業、水利、京張鐵路等專項調查工作。截至目前,延慶區已發現各類文物線索50余處,在全市范圍內排名靠前。
“每一處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我們必須對它們負責?!庇诤挼脑捳Z中充滿了責任感和使命感。“保護文物不僅僅是個職業,更是一種情懷、一份責任。我覺得,這份工作不會因退休而結束,未來,我希望通過努力,先把延慶區的長城保護好,借助科技手段讓它們‘延年益壽’,讓子孫后代有更多時間研究保護長城?!庇诤捳f。
于海寬的事跡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如潺潺溪流,日復一日、一點一滴地滋潤著文化遺產保護這片土地。他的勞模精神,不僅體現在對工作的熱愛與執著,更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傳承。“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我會一直跑下去?!庇诤捳f,“作為新時代文化守護者,我將牢記囑托扎根基層,既要當好歷史長河的擺渡人,也要做好科技賦能的踐行者,讓文化遺產在鄉土文脈的薪火相傳中煥發新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