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作者:源點信用總編、高級研究員 張子方
社會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緊扣“覆蓋各類主體、制度規則統一、共建共享共用”的目標要求,對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作出了系統部署,穩步提升社會信用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各環節融合效能,從而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維護公平有序競爭市場秩序、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更加注重創新,增強社會信用體系發展“驅動力”。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重要保障。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創新不僅包括科技創新,也包括制度創新、管理創新。
一是制度創新。《意見》首次正式明確了社會信用體系制度規則統一的目標要求,以制度集成創新為引領,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制度框架更加完備。覆蓋五類主體是驅動構建服務全社會信用體系的前提,信用信息歸集共享開放流通是融合應用的基礎,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是社會信用體系運行的核心機制,以信用為基礎的監管和治理機制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管理要求,市場化社會化水平提升是有效支撐信用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這五個方面共同構建起新時期社會信用體系高質量發展的制度體系。
二是要素創新。《意見》將信用信息單獨成篇,破局數據要素價值化難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數據定位為新生產要素,迅速成為全社會共識。《意見》適應這一變化,把夯實社會信用體系數據基礎作為突破口,從供給端的數據歸集共享,到需求端的數據開放流通機制創新,以應用為核心提出了體系化的政策舉措,如嚴格界定公共信用信息范圍、定期開展歸集共享質效評估,制定公共信用信息授權運營管理辦法,建立公共信用信息流通準入標準規則,探索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價值收益合理分享機制等,這些將有利于更好地激活數據要素價值。
三是技術創新。社會信用體系數字化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必然選擇,以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內核的數字經濟重塑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勢態,也深刻影響著社會信用體系的運行基礎。《意見》更加強調要增強關鍵數字技術創新能力。一方面,體現數字經濟特征的社會信用體系能夠實現信用信息歸集的多維化、信用信息共享的平臺化、信用產品供給的多元化以及信用新型監管的智能化,豐富信用制度和信用手段。另一方面,在催生數字經濟模式創新的同時,也推動了傳統社會信用體系中“增信、評信、守信、用信”的機制變革,進一步發揮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風險的重要作用。
更加注重協調,提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牽引力”。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將重點轉向規范發展、深化應用、普惠共享的新階段,為此,在發展定位上,《意見》準確把握新階段的特征要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社會共建,推動社會信用體系更有效、更均衡地實現提質增效。
一是統籌好“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在政府和市場關系中,政府作用具有主動性,市場作用具有自發性,《意見》對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意見》將政府“放得活”又“管得住”貫穿始終,通過建立宏觀信用制度體系、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務、強化信用監管和治理、防范化解各種風險挑戰等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大力培育信用服務市場,創新信用評價、信用評級、信用評分、信用報告、信用核查、信用管理、信用咨詢以及環境、社會和治理評價等業務模式,有效支撐信用經濟發展。
二是統籌好“信用狀況”與“評價應用”。建立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是更好發揮信用制度基礎作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抓手。《意見》進一步厘清各類公共信用評價的關系,明確以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為基礎,健全各地區、各行業信用評價機制。在市場準入、行政審批、政府采購、招商引資、資質審核等公共管理領域,以及網絡主播、自媒體、網絡信息內容多渠道分發服務機構(MCN機構)等新興業態中,統籌推動各類評價科學綜合應用。
三是統籌好“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意見》直面社會治理重點環節,堅持信用獎懲合理合法的總原則,提出了推動出臺社會信用建設法,加強信用政策出臺前的綜合評估,防止信用管理措施泛化濫用;構建全方位的信用激勵政策環境,對失信懲戒措施和嚴重失信主體名單實行清單化統一管理;建立健全統一規范、協同共享、科學高效的信用修復制度,加強司法機關、行業主管部門、信用服務機構等修復協同等多種舉措,努力實現管理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的協調互動,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發展躍上新臺階。
可以預期,《意見》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頂層設計和綱領文件,立意高遠、導向清晰、部署周密,在總結和凝練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新時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安排和部署,必將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
?
?
【案例匯編】
【專家觀點】
● ● ● ● ●
【信用案例】
【工作進展】
【值得收藏】
編輯:源源
校稿:昊宇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點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