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村級互助性養老”作為保障老有所養的有效形式,被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點題。圍繞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大力推進互助性養老服務”。
發展鄉村互助性養老,也是廣東“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納入的民生重點。當前,多類互助養老實踐正在省內一些村莊開展,這些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解決農村養老痛點的探索,為推動“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寫下了生動注腳——通過培育積極老齡觀與互助性組織,促進老有所為,激活鄉村內生力;多元主體參與其中,匯聚起推動基層善治的合力;彼此陪伴與照護的溫暖日常里,文明鄉風悄然浸潤著民心……
為記錄與探討廣東鄉村互助養老實踐,南方農村報推出“鄉‘互’養老”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中午時分,當一抹亮橙色穿入屋內,一份熱騰騰的午飯隨之到來。在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西頭村,年過七旬的鄭阿婆申請居家養老服務,由本村村民譚福友每日上門送餐。
身著“獅嶺鎮居家養老”橙色馬甲的譚福友,是一名“資深”養老互助員。騎著電動車穿行于村道上,為結對老人們上門送餐,她堅持了八個年頭,也見證了八年來花都區“鄰里互助”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發展過程。
保溫箱中的飯菜,從起初在自家廚房烹飪,變為如今的長者飯堂統一配送;上門服務項目,也從助潔延伸到上門做餐、個人護理、陪伴就醫等方面。
像譚福友這樣的農村養老互助員,目前花都區共有88名,依托“鄰里互助”模式,389位農村老人獲得了更加貼心的居家養老服務。
譚福友(右)上門為老人送餐并打卡上傳系統。
01
從“鄰里廚房”到“統一配送”
一餐熱飯的升級之路
花都區“鄰里互助”的最初探索,是為了解決“大配餐”服務的“下鄉難”。在推進老年助餐服務方面,花都區既具有廣州大都市的市場化資源,又面臨著轄域內農村分布分散、空心化等困境。
以獅嶺鎮為例,全鎮下轄24個村(社區),其中17個行政村分布相對分散。獅嶺鎮共設有3間長者飯堂,分別位于義山村、益群村和金獅片區,服務范圍相對有限。例如,納入配餐服務范圍的新民村,距離最近的長者飯堂約3.4公里,乘坐公交車出行需25分鐘左右,村里老人前往長者飯堂集中就餐顯然不現實。
西頭村黨委副書記鄒容娣告訴記者:“我們村里也一直規劃建設長者飯堂,但農村相對社區來說受眾較少、覆蓋面小,村里的老人們也更習慣在家吃飯。”
2017年起,為解決偏遠村莊老人用餐難題,獅嶺鎮政府聯合第三方機構挖掘農村熟人網絡資源,動員村中低收、低保家庭的婦女擔任“養老互助員”,利用自家廚房為周邊困難老人提供送餐服務。
此前為西頭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譚福友,就是在此時加入了這支隊伍。譚福友家的廚房成為了8名老人的“長者飯堂”,每周一至周五,她按“兩葷一素”標準在家做好午餐,送至8名老人家中。
在實踐過程中,“鄰里互助”的老年助餐服務模式逐漸往多元化、專業化和規范化方向發展。獅嶺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通過自建廚房和引入餐飲企業,提供專業的老人餐食,從“中央廚房”統一配送至“中轉站”,再由養老互助員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入戶配送。申請居家養老服務的農村老人可根據實際需求,選擇統一配餐或上門做飯服務。
如今,每天上午11點左右,在旗新村委會門前綠蔭下,一抹抹亮橙色匯聚而來。她們一邊閑聊,一邊等候統一配餐的汽車。
獅嶺鎮共有3個這樣的配餐“中轉站”,一支平均年齡約48歲的養老互助員隊伍,用電動車輪串聯起17個村的養老助餐“最后一公里”,新揚村村民張潔云也是其中一員。
“有幾個老人更愛吃米飯。”配餐車到來后,張潔云很快將幾盒米飯放入電動車的保溫箱中。這天中午的“兩葷一素”是蟲草花蒸肉絲、冬瓜燜鴨和青菜,主食有米飯也有包點可供選擇。從事互助養老服務近4年,張潔云已非常熟悉結對老人們的口味。
正在取餐的養老互助員們。
除了從“自家廚房”到“中央廚房”的專業化,譚福友也切身感受到助餐服務流程的規范化。配餐過程需拍照留檔,飯菜需留樣48小時,服務對象書面指紋確認……每位互助養老員還需將服務工單上傳至廣州市為老服務綜合平臺,接受廣州市民政局、花都區民政局、獅嶺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的監督核查。
02
從“吃得好”到“過得好”
婦老結對的溫情守護
地處廣州郊區,獅嶺鎮的早晨卻并不悠閑。作為中國皮具之都,獅嶺鎮內工業園區眾多,農村青壯年多在廠里打工,早出晚歸。孤獨,是村里老人們的生活常態。
不過,一天當中,沉默的房屋會因養老互助員的到來而泛起生機。
上午10點左右,張潔云做完一戶老人家中的助潔服務后,便來到王嬸(化姓)家中,開始為她做午飯。燜飯、洗菜、切肉、翻炒,時不時停下來,用水印相機拍攝打卡。張潔云一邊忙活,一邊告訴記者,王嬸情況比較特殊,沒有子女的她由親戚照料著,但是作為工人的親戚也時常分身乏術,因此平時會提前買好菜,申請由養老互助員上門做飯。
很快,青瓜炒肉、炒青菜出爐了,張潔云前往臥室喊王嬸起來吃飯。對于張潔云的到來,王嬸已經習慣,略帶起床氣的她坐在飯桌上,與正在分出留樣菜品的張潔云說起話,模糊的咬字和語調里,是旁人難以聽明白的內容。張潔云向記者轉述:“她說最近肚子不舒服,昨天有醫生上門幫她做檢查,還拍了照片。”
張潔云(右)上門做好午飯后陪結對老人吃飯。
互助養老員與結對老人之間,有融洽,也有磨合。
“有時候,有的老人會鬧情緒。”張潔云笑著說:“我就像哄小孩似的哄著她。”“習慣就好”,這是張潔云的應對方式。“我家里也有老人要照顧,所以對這些都習以為常。”
耐心,也是養老互助員與結對老人建立信任的必備特質。獅嶺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廣州怡樂養老院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李嘉琪介紹,全鎮有155名農村老人申請居家養老服務,需要送餐或上門做飯服務的,大多為獨居、高齡、失能、失智、失獨等特殊困難老年群體。
獅嶺鎮現有18名養老互助員,其中多數為45歲以上的本地婦女,為了照顧家庭,她們需要工作時間相對靈活的崗位。也正因熟悉本地、有照顧人的經驗和耐心,她們可以為結對老人提供更有溫度的服務。
李嘉琪介紹,1名養老互員最多可結對10位老人,申請居家養老服務的老人在經過對其照護需求綜合評估后,可享受政府200-600元/月的資助,該筆資助定向用于購買居家養老服務,互助養老員的補貼便由此而來。目前,除了主要提供助餐服務外,互助養老員還提供助潔、助醫等提高農村老人生活質量的服務。一位互助員一天要服務多位老人,忙碌亦是常態。
張潔云結對10位老人,每月可獲補貼約4000元。她每天從早上7-8點忙活到下午4點左右,“一般中午送餐的時候最忙,在送餐前后的時間段,會上門給老人們打掃衛生,或者陪有需要的老人上醫院做檢查和拿藥,每次服務時長1小時左右,有時候都是能多幫他們做點就多做點。”
養老互助員還提供助潔等服務。
養老互助員還提供助潔等服務。
03
居家養老“困”與“進”
有限資源下的破局探索
“你幫他他幫你嘛,能幫助到別人也是好的。”張潔云一邊為老人做飯,一邊向記者感慨。
助人亦助己,花都區“鄰里互助”居家養老模式的“互助性”正體現在,讓農村老人享受養老服務的同時,也讓因照顧家庭而無法投身一般勞動市場的養老互助員獲取一定經濟收益,并實現社會價值。
“其實,要找到一位養老互助員是不容易的。”不論是李嘉琪還是受訪的村干部,都向記者提到了當前模式下“缺人”的困境。
與市場價位相比,結對照料10名老人,每月獲得4000元的補助,這樣的服務收入并不算太高,以血緣和地域為基礎的鄰里互助精神,仍然是養老互助員們堅持下來的一大動力。
而在有限的財政投入下,政府部門通過積極引導,推動第三方養老機構和村“兩委”共同挖掘、撬動農村人力資源,這正是花都區“鄰里互助”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破局”關鍵。
這一模式也被逐漸推廣開來。今年2月,廣州市民政局等21部門聯合印發實施《關于固本強基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質量水平的實施方案》,提出優化“多樣式”助餐配餐服務、優化“定制式”居家適老化改造服務和優化“到戶式”鄰里互助養老服務等“三項服務”。
在鄰里互助方面,上述方案提出,發揮“近鄰”“熟人”優勢,遴選和培訓親友鄰居、初老健老、低保低邊家庭成員等作為鄰里互助養老員,組織有結對意愿的農村老年人成立互助養老小組,結合實際需求和組員能力開展生活照料、代買代辦、尋醫送藥、助餐配餐等互助幫扶活動。
著眼長遠,“鄰里互助”模式如何提升養老服務質效?花都區民政局社區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認為,應不斷提高第三方養老服務機構和養老互助員的專業度,“養老機構的專業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村養老服務的水平。”
“現在守護好‘一老一小’是民生實事的重點,國家越來越關注養老問題,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政策支持,在政府指導下積極做好農村養老工作,進一步保障好農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李嘉琪表示。
獅嶺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李瑞雪
策劃:洪繼宇 蘇曉璇 肖婉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