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體驗前進2(Fram2)任務的第四天!這次歷史性的私人太空飛行由加密貨幣億萬富翁王純(音譯Chun Wang)資助并擔任任務指揮官,帶領四名宇航員進行首次繞地球極地軌道的人類飛行。
基于王純X賬號發布的貼文、照片和視頻,再結合其他三名宇航員貼文內容和SpaceX發布信息,三體引力波采用第一人稱(王純)敘述方式,創作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太空隨筆——來自真實太空現場的特別日記。
▲飛越南北兩極的延時攝影
●飛越蒙古的遺憾
今天是2025年4月4日任務,我們在太空度過了3天14小時32分鐘后,終于回到了地球。坐在SpaceX的恢復號龍飛船里,我透過舷窗凝視著地球那熟悉的藍色弧線,心中充滿了復雜的情感。這次旅程不僅是一場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一場關于視角、連接和人類探索精神的深刻體驗。
今天早上,我比往常醒得更早,打開筆記本,通過Starlink Group 11-13直播觀看了發射。美國東部時間4月3日晚上9:02(北京時間4月4日早上9:02),27顆Starlink衛星從加州升空,加入全球最大衛星星座。那一刻,我感到一種奇妙的聯系——我們在軌道上俯瞰地球,而地面團隊正在為人類的未來努力。SpaceX通過星鏈網絡聯系我們,通知我們在第二次脫離軌道燃燒期間,飛船將飛越蒙古上空。我和隊友們——揚尼克·米克爾森(Jannicke Mikkelsen)、拉貝婭·羅格(Rabea Rogge)和埃里克·菲利普斯(Eric Philips)——立刻聚集在穹頂窗前,試圖捕捉這一刻。
然而,遺憾的是,天空太過明亮,陽光反射在地球表面,我們無法清楚地辨認蒙古的輪廓。盡管如此,飛越故鄉附近上空的感覺依然讓我心潮澎湃。我出生在中國,雖然現在是馬耳他公民,但那片土地承載著我童年的記憶。我閉上眼睛,想象著下方連綿的草原和山脈,心中泛起一絲鄉愁。
▲ Fram2任務每46分鐘飛越一次南北極
●極地軌道的壯麗與挑戰
Fram2任務獨特之處在于我們選擇了極地軌道,軌道傾角達到90度,讓我們得以每46分鐘飛越一次南北極,繞行約55圈。這是國際空間站(ISS)無法企及的視角——ISS的軌道傾角只有51.6度,永遠無法看到地球的極頂。而我們不僅看到了,還記錄下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我們任務以挪威探險船Fram命名,那艘船在1893年至1912年間探索了南北極,我們以此致敬那份對未知的熱愛。
在軌期間,我們完成了22項科學實驗,涵蓋了多個領域。從操作X射線設備來研究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到嘗試在微重力環境下種植牡蠣蘑菇,每一項實驗都充滿了挑戰和驚喜。揚尼克·米克爾森(Jannicke Mikkelsen),作為一名專業的電影攝影師,拍攝了許多地球的照片,尤其是極光。她計劃與地面上200多萬公民科學家和觀測站同步拍攝極光,形成一場天地聯動的視覺盛宴。她通過X分享了一些照片,震撼人心,但更多高分辨率的圖片因為文件過大,只能等我們返回地球后發布。
我最難忘的實驗之一是觀察地球的極光。從極地軌道上看去,極光像是懸掛在地球邊緣的綠色帷幕,伴隨著太陽風的粒子舞動,閃爍著神秘的光芒。Jannicke告訴我,這些極光不僅是自然現象,更是我們在正確時間、正確位置的象征——一種宇宙的忠誠。
●「無輔助」挑戰
在返回地球的最后階段,我們進行了一項特殊的實驗——「無輔助」出艙。這是SpaceX為未來火星任務準備的一次小型測試。設想一下,當人類第一次登陸火星時,沒有人會在那里迎接我們,一切都必須靠自己完成。雖然我們的飛行只有3天半,遠不及火星任務的數月旅程,但這一步依然意義非凡。
▲飛船進入大氣層時,我感受到了一陣劇烈的震動。熱盾在高溫下保護著我們,舷窗外可以看到熾熱的等離子體閃光。我在X上發了一條帖子:「Deorbit, Draco style.」(來個德拉科式脫軌)——是的,載人龍飛船的天龍座引擎(Draco又譯作德拉科推進器)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點火,帶領我們脫離軌道,回歸地球。那一刻,飛船內部回蕩著一種節奏感,仿佛天龍座引擎的轟鳴化作了一首德拉科電幻風(Draco Techno)的旋律。我們忍不住隨著這節奏輕晃身體,揚尼克甚至開玩笑說:「這可是太空里最酷的舞曲!」
飛船進入大氣層時,我感受到了一陣劇烈的震動。熱盾在高溫下保護著我們,舷窗外可以看到熾熱的等離子體閃光。最終,美國太平洋時間4月4日上午9:19,我們在加州歐申賽德(Oceanside)著陸區完美濺落。飛船落入太平洋海面,濺起水花那一刻,我知道,我們回家了。
▲出艙時,我們按照計劃盡量減少外部協助。艙門打開后,我第一個站了起來,雙腿因為長時間的微重力環境而有些虛浮,但我咬牙堅持,和隊友們一起走出了艙門,走向醫療艙。雖然SpaceX團隊就在身旁隨時支援,但我們依然感受到了一種獨立的成就感。這讓我想到未來火星上的第一批拓荒者,他們將面對更嚴苛的挑戰,而我們今天的努力,或許是他們成功的第一步。
●為什么選擇加州濺落?
這次濺落是載人龍飛船首次在加州西海岸著陸,而非傳統的佛羅里達外海。SpaceX做出這一改變,是為了更好地控制飛船后備箱的安全落區。飛船后備箱是一個開放式的無加壓艙段,在再入大氣層時會分離,以露出熱盾。過去,后備箱分離后會留在軌道上,最終在地球某處墜落。據天體物理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Jonathan McDowell)的記錄,有五次后備箱殘骸被發現在陸地上墜落,這對地面的人和財產構成了潛在風險。
為了避免這種風險,SpaceX在2024年決定將濺落點移回加州。從加州的軌跡來看,后備箱可以被定向落入太平洋,降低陸地墜落的可能性。歐申賽德(Oceanside)是SpaceX在南加州海岸選定的三個著陸區之一,未來所有龍飛船都將這里作為目標濺落點其中一個。雖然這意味著飛船距離佛羅里達發射場相距幾千公里,但加州的天氣條件通常比佛羅里達更穩定,這是一個顯著的優勢。
●數字游民的思考
降落后,我站在SpaceX回收船的甲板上,感受著海風吹過臉龐。加州的陽光灑在身上,溫暖而熟悉。我回想起這次任務的起點——我們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相識,那里的冰雪讓我們走到了一起。我們都熱愛冰,熱愛探索,而這次任務讓我們在太空實現了這一熱愛。
在軌道上,我曾發了一條X帖子:「我們是第一批在太空中的數字游民嗎?」帶著筆記本電腦與Starlink的連接,我們在太空里也能工作和生活。這種跨越星球的連接讓我感到既渺小又偉大。看著地球從軌道上的視角,我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歸屬感——我們不僅是地球的居民,更是宇宙的一部分。
●致謝與感悟
我要特別感謝我的隊友們:揚尼克·米克爾森(Jannicke Mikkelsen)用她的鏡頭記錄了極光與地球的美麗,拉貝婭·羅格(Rabea Rogge)用她的工程知識保障了任務的順利進行,埃里克·菲利普斯(Eric Philips)則以他的探險經驗和醫療技能讓我們安心。還要感謝SolarMaxMission和Fram2的極光科學家與攝影師們,你們的努力讓這次任務的意義更加深遠。那些閃爍的極光帷幕不僅是自然現象,更是我們身處正確位置的象征。當然,更要感謝SpaceX龍飛船團隊的全力付出,才能使這次任務完美演繹。
回到地球后,我突然意識到,這次旅程不僅是一次物理上的飛行,更是一場精神的升華。從極地軌道俯瞰地球,我重新認知了我們這顆藍色星球的脆弱與美麗;而在飛越南北極、凝視極光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種對宇宙真諦的探尋——我們是如此渺小,卻又通過探索與連接,成為宇宙宏大敘事的一部分。從斯瓦爾巴的冰面到太空的寂靜,我們完成了連接,揮手致意。那種勝利感,那種對宇宙深層意義的追問,是如此真實而深刻。這一切,多么意義非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