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蛋????????????
前陣子骨朵寫《》的時候,還在感慨短劇演員的星光逐漸得到了大眾認可。比起長劇演員的活人營銷,短劇演員才是真正的活人,離開熒幕,私下的生活狀態幾乎與普通人無異,讓人倍感親切。正因此,不少網友都指望著短劇圈造星成功,然后帶動整個劇集市場打破所謂“唯流量論”。
可是等到短劇真正成了橫掃互聯網的流量密碼,短劇演員的飯圈卻一步步崛起了。曾經那些“平民偶像”,如今也擁有了穩定的受眾群體:
有人愿意為短劇演員花錢打榜,有人天天蹲守直播聽短劇演員匯報行程,還有MCN機構從頭到腳包裝短劇演員,給他們設計人設、制定發展路線……當骨朵刷到粉絲集資為某短劇男主包下地鐵廣告時,終于意識到:短劇飯圈的“工業化”程度,早已不輸長劇。
從直播間刷禮物到片場送奶茶,這群粉絲用真金白銀和熬夜禿頭,硬生生將短劇演員捧成了下一站頂流。短劇市場的走俏,正在催生出一種新的飯圈生態。
愛情買賣
與依賴資本包裝、人設營銷的路徑不同,短劇演員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去濾鏡化”的真實性。而真實性要如何準確傳遞給粉絲呢?答案是:不如抽空在抖音直個小播。
在短劇演員的直播間,沒有套路和腳本,也沒有虛假的劇宣,只有素顏出鏡、吐槽劇組伙食、分享生活窘態,甚至自嘲劇組窮得連假發片都不給買。
柯淳的粉絲小A告訴骨朵:“柯淳的直播就是以‘瘋癲’出名,經常‘口無遮攔’、‘胡言亂語’。他還教過粉絲怎么拍吻戲,非常有趣。所以在《好一個乖乖女》還沒爆的時候,就有很多網友喜歡看他直播,并且給他打賞。”
2024年11月的某次直播,柯淳與一位三百多萬粉絲的女網紅打PK,一場PK的打賞收入就達到了5萬,足以比肩一集短劇的片酬。還有一次,某粉絲在柯淳直播間一口氣送了30個嘉年華,折算成人民幣大約9萬元。很多時候,小A不得不關閉直播間的送禮物特效,不然整場直播,柯淳的臉都會被禮物特效不停地擋住。
“這些富婆粉是不是可以算作大粉?”小A說。長劇演員的大粉通常根據微博賬號的粉絲量來衡量,譬如肖戰、王一博、易烊千璽等明星的大粉,她們的微博也能有近百萬粉絲,號召力可能比一些中腰部演員都強。而短劇演員不怎么在微博活躍,粉絲自然也不在微博玩耍,大家更經常在直播間交流。
“富婆粉進直播間,我們也會跟她們打招呼。因為錢花得多,大家都眼熟了,尤其有些富婆在直播間發福袋,我們也能搶,等于是在替演員招攬人氣,或者說固粉吧,充當了一部分大粉職能。”
粉絲小B是另一位短劇演員的粉絲,她曾在直播間連刷5個單價300元的“夢幻城堡”,那位短劇演員會立刻念出她的ID并問,“寶寶要不要點歌?”小B說:“明星演唱會坐半山腰都要1880元,但1880能在直播間讓我喜歡的短劇演員喊我無數次寶寶。”
她在對比追星成本時還算了一筆賬。仙俠劇男主超話曬單幾萬元才能當大粉,而她在短劇演員的直播間打賞2000元,對方就有可能記住她。短劇演員的即時反饋就像自動販賣機投幣出飲料,追星長劇演員更像是曠日持久卻沒有結果的單戀。
他逃我追
除了在直播間一擲千金,短劇演員的大粉往往還喜歡線下追星,不少早已駐扎在橫店,摸清了短劇劇組的通告規律。
粉絲小D就向骨朵曬出了自己一個月內追了5個短劇演員的經驗:“長劇組的通告保密嚴格,但是有些短劇的劇組直接會在抖音發組訊,跟組信息一抓一大把。還有粉絲私信問自己追的短劇演員出妝時間、酒店定位等隱私信息,一般小演員都會給。”
更有甚者,某位短劇演員曾經在直播間公開次日拍攝地點,并調侃:“反正劇組窮,雇不起保安,你們來了還能幫忙充場子。”
長期在橫店代拍的小E也說:“雖然短劇演員的行程報價比長劇演員低80%,但是成交量能高出好幾倍,粉絲都覺得幾塊錢就能蹲到獨家路透十分劃算。顯然對于粉絲來說,追短劇演員的線下,性價比更高。”
小D還形容,追短劇演員的線下就像是去菜市場買到了愛馬仕。“短劇演員對粉絲的態度好,這也是很多人選擇去追他們的原因。就像我之前在機場接馬小宇、王凱沐,他們都會跟粉絲認真打招呼,人少的時候還會給我們買吃的喝的。短劇演員線下見面會的含金量也吊打其他明星,合影、握手、簽名海報三件套都有。”
事實上,部分頭部短劇演員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個人圖站。比如,@藍調時刻丨趙柯淳、@Moonlight_張集駿、@MOON_侯呈玥等,這些賬號的運營模式和思路與長劇飯圈別無二致。或者可以合理推測,她們都是從長劇飯圈“爬”到短劇飯圈的站姐,由此亦可見,短劇演員已經被不少曾經長劇飯圈的大粉買股。
而個人圖站之外,短劇演員的線下應援也在逐漸變多。曾輝粉絲為慶祝其生日,在北京、蘇州、廣州等城市商圈包下LED屏輪播生日祝福、與COCO奶茶合作投放生日應援禮包。
“還有一個值得對比的事情是,內娛很多頂流粉絲做線下應援還在粉絲集資,1萬個粉絲每人出50元,然后干票大的。但在短劇飯圈,因為富婆大粉太多,很多粉絲一個人就能把自己想做的應援都做了,粉絲購買力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然而,這種親密無間也衍生出畸形生態,前幾天,有位短劇演員拒絕向自己的粉絲透露通告時間,結果被粉絲指責“紅了就擺架子”。雖然短劇飯圈的起步晚了十多年,但是發展速度卻比長劇飯圈快了十多倍。
內娛用十年走過的彎路,短劇市場或許一年就能走完了。而這究竟是短劇演員的福還是禍呢?
數據戰場
如果說真金白銀是短劇飯圈的“面子”,那么數據戰場則是決定演員能否從網紅躍升為明星的“里子”。以柯淳的粉絲為例,她們已經在微博自發成立了后援會、數據站和反黑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數據鏈。
小A介紹:“數據站的日常任務包括在微博超話發帖、點贊、評論,以及通過“水帖”人為提升超話等級。”一位MCN機構從業者小F也向骨朵透露:“超話等級高,演員的商業價值評估報告里就能多一項‘粉絲活躍度’加分。”
雖然這種操作與長劇演員的粉圈如出一轍,但是短劇演員的粉絲“性價比”更高。一方面,由于演員本身粉絲基數小,人均刷帖量需達到長劇粉倍數以上,才能讓超話排名擠進前100。另一方面,短劇沒有所謂長尾效應,粉絲愿意為短劇演員做數據,完全能夠證明其超強的粉絲黏性。
因此作為短劇演員的大粉,催數據也就成了必要技能之一。點開不少短劇演員的微博超話,都能看見粉絲的數據帖,甚至不只是微博數據,分賬短劇的數據維護更是將粉絲的紀律性推向極致。
小F告訴骨朵,因為平臺的分賬規則與完播率直接掛鉤,有些大粉還會自發錄制“刷劇教程”,指導新粉如何掛機播放、切換設備增加點擊量。“我也跟著群里的粉絲學到過真東西,比如‘三不原則’:不快進、不倍速、不跳片頭片尾刷完劇集才能算作有效播放;還比如‘雙清’,刷劇時要在電腦端清除瀏覽器緩存,在APP端清除歷史記錄。”
眼下,還有不少媒體機構進行短劇演員的數據排名,從關聯熱劇數量、抖音粉絲數等維度,測算出短劇演員的火熱指數,然后依照火熱指數列出當月乃至當天的人氣演員。這些直觀數據更是體現出了大粉催數據的重要性。
小F也表示,過去制片人在挑短劇演員的時候,只看演員跟角色的適配度,或者由熟人介紹即可。現在,平臺制片人都在要求選角得從數據出發。這一變化是他們始料未及的,更是不得不適應的。“只能說,數據泡沫看似繁榮卻也暗藏危機,當大家發現短劇的流量密碼也有粉絲充當數據苦力的成分,行業的火還能繼續燒多久?”
短劇與長劇的纏斗,實則是流量經濟下的一體兩面。一邊是長劇市場高呼去流量化,一邊是短劇市場將流量游戲玩到極致。粉絲們用“小額氪金”和“人造數據”親手締造了新偶像,也親手將短劇演員推向了長劇演員曾深陷的泥潭。
尤其當她們自豪于“人均2000元就能當大粉”時,或許還未曾意識到,自己正在用“小額民主”的方式,加速整個行業的非常態內卷。粉絲刷數據、控評、集資的背后,短劇演員們的真實也便成了MCN機構精心設計的商品。
所謂的短劇造星神話,不過是舊游戲換了一張更小的賭桌。一旦短劇飯圈生態無限逼近長劇,網友是否還能守住“找樂子”的初心?又或者,短劇飯圈終將證明:在流量至上的規則下,從來就沒有小而美的烏托邦,只有一輪又一輪的“屠龍少年終成惡龍”。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