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丹麥和中國之間的一場外交互動引發(fā)了不少關注。
先是丹麥首相梅特·弗雷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上發(fā)表講話,公開表示歐洲在和中國打交道時不能“天真”,
尤其是提到中國在俄烏沖突中的角色。可話音剛落不到24小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就在紐約會見了丹麥外長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Lars L?kke Rasmussen),拋出了兩個“禮物”:
一是支持丹麥即將擔任聯(lián)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二是給丹麥公民赴華免簽待遇。
結果,丹麥的調門立馬軟了下來,外長拉斯穆森隨后談到自由貿易和合作的重要性,跟首相之前的強硬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事兒不僅讓人看到中丹關系里的微妙博弈,也反映出國際外交中利益交換的現(xiàn)實邏輯。
中丹關系背景
要搞明白這件事,得先看看中丹關系的歷史和現(xiàn)狀。丹麥是西方國家里最早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之一,1950年就搭上了線,比很多歐洲國家都早。
那時候冷戰(zhàn)剛開始,丹麥這么做也算有點膽識。后來幾十年,兩國關系主要是圍繞經(jīng)濟利益展開。
中國現(xiàn)在是丹麥在歐盟以外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丹麥的出口比如機械、醫(yī)藥、食品,在中國市場很吃香。
像馬士基(Maersk)、樂高(Lego)、諾和諾德(Novo Nordisk)這樣的丹麥大企業(yè),在中國都有不小的投資。反過來,中國也在丹麥有動作,尤其是在風能、太陽能這些綠色能源領域。
不過,最近幾年關系沒那么單純了。歐洲整體對中國的心態(tài)變復雜,丹麥也不例外。
一方面,大家擔心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比如在新疆的人權問題、香港的局勢,還有對俄羅斯的支持,這些都讓丹麥有點警惕。
另一方面,丹麥在北極有個特殊地位,因為格陵蘭是它的自治領,而中國對北極的資源和航線越來越感興趣,這也讓兩國關系多了一層戰(zhàn)略意味。
但話說回來,丹麥一直挺務實的。它不像有些國家那樣對中國喊打喊殺,而是盡量在批評和合作之間找平衡。
比如在貿易上,中丹之間每年有上百億歐元的生意,丹麥不可能輕易放棄這塊蛋糕。所以兩國關系雖然有摩擦,但總體還算穩(wěn)定。這次事件,算是把這種微妙平衡推到了臺前。
丹麥首相的“不再天真”宣言
事情的起點是2023年9月25日,丹麥首相弗雷德里克森在紐約的聯(lián)合國大會上發(fā)表演講。
她這場講話主要是談全球問題,比如氣候變化、俄烏沖突,但提到中國時,她話鋒一轉,變得很直接。
她說,中國在俄烏戰(zhàn)爭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沒有中國的經(jīng)濟支持,俄羅斯不可能撐到現(xiàn)在。她還點名批評中國,說它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相應的政治后果。
更重要的是,弗雷德里克森拋出了一個更大的警告。
她提到歐洲過去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結果在烏克蘭戰(zhàn)爭爆發(fā)后吃了大虧。
她拿這個教訓來說事兒,提醒歐洲別在中國身上重蹈覆轍。
她用的詞是“naive”(天真),意思是歐洲不能再稀里糊涂地跟中國做生意,得睜大眼睛,看清中國的意圖。這話一出,等于把中國推到了風口浪尖。
她的演講反映了歐洲內部的一種情緒。2023年,俄烏戰(zhàn)爭局勢緊張,歐洲對中國的態(tài)度越來越復雜。
一邊是經(jīng)濟上離不開中國,另一邊是對中國支持俄羅斯的不滿。弗雷德里克森這話,跟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提的“去風險”(de-risking)戰(zhàn)略有點呼應,意思是得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保護自己的利益。對丹麥來說,這算是近年來對中國最強硬的一次公開表態(tài)。
弗雷澤里克發(fā)話后不到24小時,,中國外長王毅就在聯(lián)合國大會間隙,跟丹麥外長拉斯穆森在紐約見了面。王毅在會談中拿出了兩樣東西。
第一,他表示中國支持丹麥在2025年擔任聯(lián)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有否決權,它的支持對丹麥來說是個不小的籌碼,能讓丹麥在國際舞臺上更有分量。
第二,王毅宣布,中國將給丹麥公民赴華免簽待遇。
這對丹麥的商界和普通人來說是個實實在在的好處,能省下不少簽證麻煩,促進旅游和生意往來。
丹麥調門變軟
會面之后,丹麥外長拉斯穆森很快就對外發(fā)聲。他的說法跟弗雷德里克森的演講完全不是一個調調。
他沒提什么“天真”或者“后果”,反而大談自由貿易的好處,說丹麥的發(fā)展離不開全球化,離不開跟中國的合作。
他還提到,希望歐盟和中國能在貿易爭端上找到解決辦法,語氣里滿是對話的期待。
拉斯穆森雖然沒直接反駁首相,但他的重點完全轉向了經(jīng)濟和友好關系。之后幾周,丹麥的官員和商界人士也開始強調跟中國在綠色科技、能源領域的合作機會。
比如丹麥的風電技術跟中國的市場結合,一直是雙贏的領域。這種轉變,明顯跟王毅的兩個“禮物”脫不了干系。
這整件事挺有意思的說明了外交里利益有多重要。
王毅沒跟丹麥吵架,而是直接拿好處說話,效果立竿見影。
支持安理會席位和免簽政策,一個是面子,一個是里子,正好戳中丹麥的需求。這招比硬碰硬聰明多了。
其次,這也反映了歐洲國家跟中國打交道的兩難。一方面,像丹麥這樣的國家確實對中國有些意見,尤其是在人權、俄烏問題上。
但另一方面,它們又沒法完全跟中國翻臉。丹麥每年對華出口值幾十億歐元,貿易順差不小,真要撕破臉,經(jīng)濟上吃不消。所以弗雷德里克森喊得再響,最后還是得讓步。
再者,這件事還看出丹麥內部的協(xié)調問題。首相和外長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可能是有意為之,也可能是臨時調整。
不管怎樣,拉斯穆森的表態(tài)讓丹麥避免了跟中國關系惡化,也算是一種務實選擇。
最后,中國的外交手腕在這兒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面對批評,我們沒選擇對抗,而是用軟實力解決問題。這種策略在跟其他國家打交道時也常見,比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jīng)常是通過投資、援助來拉近關系。這次對丹麥,算是小試牛刀。
結語
2023年9月的中丹外交風波,從弗雷德里克森的“不再天真”到拉斯穆森的“合作共贏”,不到24小時就上演了一出立場大轉彎。
王毅用安理會支持和免簽政策兩樣東西,輕松化解了丹麥的強硬態(tài)度。這事兒告訴我們,國際關系里沒有絕對的敵人或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