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玫瑰花叢里大手一揮,把日本這個鐵桿盟友直接架上了關稅火爐,24%的互惠關稅外加25%汽車專項稅,這雙料重拳打得日本首相石破茂直呼"國難當頭"。
你們猜怎么著?日本經濟界現在正上演真實版的《流浪地球》,一邊要應付美國大哥的暴擊,一邊悄悄把目光轉向了中國這片"新大陸"。
要說這特朗普是真下狠手,單說汽車產業這一項就夠日本喝一壺,2024年日本對美出口的汽車和零部件總價值超過6.6萬億日元,占出口總額三分之一,現在每輛雷克薩斯要多交49%的稅,相當于每輛車上憑空多出兩輛摩托車的錢。
豐田高管私下算賬,光關稅成本就能吃掉他們44%的利潤,這哪是做生意,簡直是割肉喂鷹啊!
更扎心的是民生賬本,日本內閣府數據顯示,2月份家庭消費已經連續三個月下滑,服裝鞋帽支出暴跌8.2%,現在又遇上關稅風暴,日產汽車零件漲價連帶家電、電子產品都要水漲船高。
大和綜研的專家急得直拍桌子,說這么搞下去日本GDP要縮水3.6%,比當年大地震還嚇人。
反觀我們中國,應對起來那叫一個行云流水,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進口規模連續16年穩居全球第二,去年光抗癌藥原料就進口了200億美元。
面對特朗普的54%關稅大棒,我們反手就把半導體設備進口稅砍到15%,比歐盟還低7個百分點,這招"以柔克剛"直接把德國蔡司、荷蘭阿斯麥這些巨頭引了過來,最近三個月新增外資半導體項目27個,投資額破百億。
要說戰略眼光還得看我們的"朋友圈"建設,RCEP生效三年,區域內90%商品零關稅,日本清酒進中國關稅從40%直降到零,今年前兩個月進口量暴漲180%。
那邊日本車企還在為美國關稅發愁,這邊我們的比亞迪已經拿下泰國電動大巴七成市場,用的正是RCEP框架下的產業鏈優勢。
最絕的是我們的"科技反制",工信部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稀土永磁材料全球市占率突破85%,美國F-35戰機每架要用417公斤稀土材料。
這次精準管制直接戳中美國軍工命門,逼得洛馬公司股價單日暴跌9%,日本專家在《日經新聞》上酸溜溜地說:"中國這招好比圍棋里的征子,看似退讓實則封喉"。
現在最戲劇性的是日企的"集體轉身",松下剛宣布在蘇州投建全球最大新能源電池基地,東芝和長江存儲簽下120億日元的半導體合作協議。
就連日本農林省都坐不住了,悄悄把對華大米出口配額上調30%,要借中國餐桌消化被美國拒收的越光米,這些動作背后,是日本對美出口同比下滑12.8%的冰冷現實。
接下來看一組數據,中國海關總署3月報告顯示,日本對華機床出口暴漲47%,創15年新高!為什么?因為日本企業發現,與其在美國市場硬扛關稅,不如把高端設備賣給中國制造企業。
我們的比亞迪、寧德時代現在用的精密加工設備,三成都貼著"Made in Japan"的標簽。這種"技術換市場"的玩法,比特朗普的關稅大棒高明何止十倍!
說到底,這場關稅風暴給全世界上了一堂生動的經濟課,當美國忙著筑墻加稅時,中國正敞開大門搞制度型開放,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從190項縮到27項,知識產權糾紛處理速度比歐盟快40%。
世界銀行最新報告給中國營商環境打了全球第23名,比2018年進步55個位次,這才是真正的大國定力。
眼下日本正站在歷史十字路口,一邊是搖搖欲墜的日美同盟,一邊是蓬勃發展的亞洲市場,石破茂首相那句"不會排除任何選項",細品起來意味深長。
畢竟在商言商,當美國關稅讓豐田每賣一輛車就虧20萬日元時,而中國市場能讓日企賺到真金白銀,這道選擇題,聰明人都會做,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