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成書麗
作為洛陽的縣域核心之一,新安如何推進城鄉融合和鄉村全面振興?
近日,河南省新安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擴大)會議暨新安創新發展大講堂召開,三農學者、老楊會客廳創始人楊建國應邀作專題講座。楊建國以《深耕“片區組團” 探索城鄉融合、共富共美“新安實踐” 聚力“四高四爭先”打造洛陽副中心鄉村振興“新安標桿”》為題,剖析四高四爭先下新安“三農”定位和使命,梳理總結片區組團新安模式,并為其未來升級提供針對性意見和建議。
新安爭先,關鍵在哪?
在全國、全省、洛陽副中心“三農”大局中,新安處于怎樣的位置?肩負著怎樣的使命?
從全國來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是國家戰略,而新安擁有洛陽片區最大的黃河流域生態帶,是黃河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新安的鄉村振興不能簡單復制平原地區的發展模式,而是要走出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發展路徑。同時,新安又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文化資源豐富,需要在鄉村振興中充分發揮“文化IP”的作用,推動農文旅融合,讓文化變現,形成產業。
從全省來看,新安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僅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同時又是洛陽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城鄉融合、工農互促的天然優勢。
從洛陽副中心視角來看,一方面,新安是洛陽的“生態后花園”,承載著洛陽都市圈的生態涵養功能,為洛陽提供綠色空間和優質農產品。另一方面,新安也是“增長極”,需要通過產業升級,為洛陽都市圈提供農業、文旅和制造業的支撐,實現工農互促、城鄉互動。
總之,新安在全國、全省、洛陽副中心城市的“三農”大局中,承擔著特殊的角色,必須找準自己的發展定位。
爭先城鄉融合和鄉村全面振興,為什么是新安?
第一,產業優勢:特色農業+文旅融合,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
鄉村振興的核心是產業振興,而產業振興的關鍵在于做優特色、做強品牌、做長鏈條。新安在農業產業方面,已經形成了以櫻桃產業為核心,糧油、畜牧等產業協同發展的格局,并且深度融入了文旅產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
同時,新安縣“農業+文旅”融合,推動產業鏈延伸。一方面,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發展設施櫻桃,發展櫻桃深加工產業,如櫻桃酒、櫻桃果脯、櫻桃飲料等,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減少“靠天吃飯”的風險。另一方面,打造四季旅游模式,依托櫻桃花海、生態果園、特色民宿等資源,實現“春賞花、夏采摘、秋品果、冬休閑”的四季文旅模式。
第二,區位優勢:洛陽都市圈的“后花園”,城鄉互動發展的紐帶。區位決定了縣域經濟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新安地處豫西,緊鄰洛陽市區,隨著洛陽副中心城市的建設,新安在城鄉融合發展方面的區位優勢愈發凸顯。
第三,生態優勢:黃河流域生態屏障,綠色發展潛力巨大。新安縣地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核心區域,具備良好的生態資源,為發展生態農業、綠色文旅提供了良好條件。森林覆蓋率達36.5%以上,空氣質量優良,具備發展綠色農業、康養旅游的條件。
第四,文化優勢:黃河文化+漢關文化,打造“文化IP”。新安是黃河文化的重要承載地,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如漢函谷關、新安漢關等。近年來,新安積極打造“黃河文化IP”,推動文化旅游與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
第五,片區化試點:千年櫻紅農旅融合先導區的示范作用。新安的“千年櫻紅”農旅融合先導區已入選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試點,為新安探索片區化鄉村振興模式積累了經驗。
片區組團,新安做好了什么?
鄉村振興要想出實效,就得打破碎片化發展的老路子。新安深知丘陵地區的產業零散、村莊分布分散的問題,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積極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探索片區化發展模式,拿出了“片區統籌、產業聯動、城鄉融合”的打法,以櫻桃產業為抓手,探索出了一條農業主導型的片區化發展路徑。
楊建國總結說,新安模式做好了五點:
第一,以產業為紐帶,推動片區化聯動發展。
新安圍繞“千年櫻紅”品牌,推進片區化布局,實現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新安縣構建片區聯動發展格局。依托新安縣櫻桃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千年櫻紅”農旅融合先導區,涵蓋磁澗鎮、五頭鎮、倉頭鎮,帶動周邊77個行政村形成櫻桃特色產業集群。
第二,推動農旅融合,拓展農村多元業態。
產業要發展,農民要增收,光種植還不夠,新安在“櫻桃+農旅融合”上做文章,拓展農業功能,增強農村吸引力。
打造鄉村文旅綜合體。 以“農業+旅游+康養”為發展方向,推動賞櫻采摘、節會集市、研學度假等多種業態融合,讓櫻桃產業帶動休閑農業、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等產業協同發展。
發展精品民宿和鄉村度假經濟。結合磁澗鎮、五頭鎮的自然資源優勢,打造高端民宿集群,開發田園度假產品,提升游客的停留時間和消費水平,實現“賞櫻游”向“住下來、慢體驗”升級。
推動市場化運營,激活社會資本。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鄉村文旅,推動櫻桃產業與文旅融合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三,以基礎設施升級,夯實城鄉融合基礎。
新安在片區化推進中,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為城鄉融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包括構建便捷交通網絡。投資1.2億元實施“四美公路”提升工程,新修產業路和觀光路45公里,實現鄉村道路“白改黑”92公里,讓游客進得來、貨物運得出。
完善水、電、網等基礎設施。64個村完成城鄉供排水一體化建設,55個村實現天然氣入戶,全片區5G信號全覆蓋,積極探索綠色能源替代項目,打造“智慧農旅”示范區。
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按照“和美村”“富美村”“潔美村”分類推進鄉村整治,優化村莊風貌,完善旅游村停車場、綠化、亮化等配套設施,讓鄉村既宜居又宜游。
第四、以公共服務共享,推動城鄉要素流動。
鄉村不能成為“空心村”,要讓老百姓有獲得感,就要強化公共服務支撐,讓城鄉要素自由流動。
片區內新建3個鎮級養老服務中心、65個農村養老服務站點,引入2家社會養老機構,磁澗衛生院升級為二級醫院,標準化村級衛生院全覆蓋;教育資源向鎮區、中心村集中,撤并17個教學點,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強化鄉村就業和人才培訓。依托鄉里中心,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建設五頭櫻桃種植、李子溝丹參種植等產業培訓基地,讓鄉村勞動力就地就業,提高收入水平。
第五、以機制創新,確保片區化發展落地見效。
好的模式,關鍵在執行。新安建立了“1+5”工作推進機制,確保片區化發展各項措施真正落地。
強化責任落實。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抓總,縣委副書記擔任先導片區“片長”,農口分管領導擔任“鏈長”,縣直部門包村聯戶,構建“縣—鎮—村”三級聯動推進體系。
優化資源整合。統籌涉農銜接資金、金融信貸資金、社會資本等五筆資金,形成“政府引導、市場參與、多元投入”的資金保障機制。
完善考核激勵機制。片區推進專班實行“周碰頭、月調度、季觀摩、半年通報、年度總評”考核體系,對推進效果突出的鎮和單位進行表彰激勵,確保片區化發展穩步推進。
總之,新安的片區化發展探索,既盤活了資源,又壯大了產業,更讓鄉村振興有了長久的支撐。這一模式,給丘陵地區破解鄉村振興碎片化難題,提供了可借鑒的“新安經驗”。新安的實踐證明,“千萬工程”不僅適用于東部發達地區,也同樣適用于中西部丘陵縣域。關鍵在于,如何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將環境整治、產業發展、治理創新有機結合,走出一條符合縣域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