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張來源不那么靠譜的數據可視化圖表,很多人得到一個結論:我國工業產值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
但產值并不是一個很靠譜、可信的統計指標。
產值是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總和,包括了人工、成本等中間價值,所以屬于重復計算的指標。
打個比方,我們從美國買了10塊錢的芯片,裝在手機上,最終賣25塊錢,產值就是25塊。
除了美國的芯片,手機還要用到屏幕、電池等原材料,運輸、營銷、組裝等材料和服務成本,扣除掉這些,一部賣25元的的手機,各個環節新增加的利潤,可能不到2塊錢。
這個2塊錢,才是手機廠商真正創造的價值,這個增加值,有一個大家熟知的名字,叫國內生產總值(GDP)。
2塊錢和25塊錢,顯然不是一個量級的指標,25塊錢并不能反映真實的增加值情況。所以2塊錢、也就是GDP,才是更能反映經濟變化情況的指標。
采用GDP的核算方法,我國歷年來的工業增加值是多少?在國民經濟中,工業所占的比重又是多少?
了解這組數據,有助于我們理解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以及發展過程中我們每個人要做的改變。
有網友說,M2已經超過300萬億,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結合人民幣與黃金的比值變化可知,2024年的人民幣價格,并不是很適合用來描述2000年的工業增加值。
但在世界上,有另外一種貨幣,這種價格的變化,并不是很大,它在民間有一個很特別的稱呼,叫美金。
在宏觀經濟中,通常用不變價美元和現價美元,來衡量宏觀經濟價值的變化情況。
結合我國官方的年度匯率和以人民幣計價的工業增加值,我們就得到了按照美元計價的工業增加值,即以現價美元計價的工業增加值。
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實是,我國工業增加值從1萬億美元增加到4萬億美元,僅僅用了十年時間(2006年到2017年)。
從采用新的核算體系(1978年)以來,我們用了差不多30年的時間,才實現工業增加值萬億美元的突破。
一年增加1萬億美元的工業增加值,難度很大嗎?
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工業增加值4.51萬美億,2021年為5.73萬億美元,一年增了1.2萬億美元。
這是我國勞動效率提高、工業產能大幅度增加的結果嗎?有一部分原因,與勞動效率提高有關。但更多,可能與匯率有關。
2020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6.89:1,2021年來到6.45:1,這一匯率的波動,顯然對工業增加值的核算產生了影響。
過去四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都穩定在5.6萬億美元左右,但匯率卻從6.45來到7.12,這一點,很不好理解。
圖表中還有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工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從45年前的44%,下降到2024年的30%。
結合工業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我們估算至少得有20%的勞動力,要從工業向服務業轉型。
跟工業相比,非體制內的服務業,并不是能夠穩定、持續提供勞動的場所,你得隨時等待,等待你付出勞動的機會。
這種變化,對社會保障體系有更高的要求,這是從制造業大國向服務業大國轉型過程中的關鍵因素之一。
某種程度上看,為所有的騎手、網約車司機、家政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視其為員工,而非勞務合作關系),是平臺和監管機構應該盡快完善的職能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