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持續已是第四年頭,戰場局勢瞬息萬變。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4 月 7 日最新消息,俄國防部公布了一組震撼數據:自 2024 年 8 月烏軍越境進攻庫爾斯克州以來,累計殲滅烏軍 72470 人,擊毀坦克 404 輛、裝甲車 2256 輛、火炮 595 門,其中包括 13 套美制 HIMARS 火箭炮系統。這一數字相當于 4-6 個整編師的兵力,庫爾斯克戰場因此被西方媒體稱為 “21 世紀的凡爾登”。
俄羅斯軍人
俄國防部通報顯示,僅 4 月 6 日當天,烏軍在庫爾斯克方向就付出了 150 人陣亡的代價,另有 1 輛步兵戰車、2 輛裝甲車、7 輛運輸車輛被摧毀。值得注意的是,俄軍首次披露了 “無人機指揮站” 的打擊成果 —— 這一關鍵節點的破壞直接導致烏軍情報鏈中斷。從裝備損失比例來看,烏軍裝甲車輛損失率高達 38%,遠超傳統戰場水平,反映出俄軍 “無人機 + 遠程炮火” 的立體打擊體系成效顯著;13 套 HIMARS 火箭炮被摧毀,占美國對烏援助總量的 15%,暴露出西方武器在高強度對抗中的脆弱性;23 輛掃雷車、5 輛架橋車等特種車輛被毀,顯示烏軍后勤保障能力瀕臨崩潰。
2024 年 8 月,烏軍以 10 萬兵力發動“戰略大反攻”,一度占領庫爾斯克州蘇賈市。但俄軍迅速啟動 “多層火力網” 戰術:8-12 月,俄空天軍日均出動 200 架次,對烏軍補給線實施 “飽和打擊”,迫使烏軍傷亡率攀升至 45%;2025 年 3 月,特朗普政府暫停對烏軍援后,俄軍利用廢棄天然氣管道實施 “地下滲透”,在烏軍防線后方發動突襲,直接導致烏軍不得不撤退。如今烏軍已收縮至俄烏邊境 30 平方公里區域,蘇賈市等戰略要地被俄軍完全收復。
烏軍的慘重損失已深刻改變戰場格局:烏克蘭原本計劃以庫爾斯克占領區作為和談條件,但如今俄軍控制面積擴大 3 倍,烏方被迫接受 “以領土換和平” 的被動局面;美國國會正討論將對烏援助削減 40%,德國推遲交付 “豹 2” 坦克,烏克蘭面臨 “武器荒”;4 月 2 日,烏軍無人機襲擊庫爾斯克變電站,導致 1200 戶居民停電,俄國防部譴責此舉 “違反戰爭法”。俄羅斯軍事科學院研究員伊萬諾夫指出:“庫爾斯克戰役證明,現代戰爭中后勤保障能力比裝備先進性更重要。”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認為:“西方對烏援助的政治化傾向,正在將烏克蘭推向更危險的境地。”
盡管美國推動的 30 天部分停火協議已生效,但雙方仍在關鍵問題上僵持:俄方要求烏克蘭承認克里米亞歸屬、放棄加入北約、實現非軍事化,烏方則堅持保留領土完整、獲得安全保障、要求俄羅斯賠償。目前俄國防部宣布 “消滅行動仍在繼續”,暗示可能擴大攻勢,而歐洲多國計劃向烏克蘭派遣 “保障部隊”,但意大利、希臘明確反對,恐引發北約內部沖突。
庫爾斯克戰場的硝煙尚未散盡,7 萬傷亡數字背后是無數家庭的破碎。這場沖突不僅是俄烏的較量,更是大國博弈的縮影。未來局勢如何演變?關注我,第一時間獲取前線動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