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剛走出象牙塔里的年輕人,什么是人生層面的必修課?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如何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謀得適配的職場坐標,是構筑個體生存的基座,它承載著肉身棲居的柴米油鹽,也丈量著人生的云月山河。
這兩年,求職市場的風向已變,國企、政府機關的東風,漸漸壓倒了民營企業的西風。而在應屆生的價值排序中,央企無疑是最優選擇之一:牌子硬、實力強、空間大。
不過,相比于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動等一眾央企,中核集團的社會影響力要小得多。
但這兩天,中核集團在網上的火爆程度,如一顆小型核彈。
4月5日,中核集團2025年春季校園招聘因發布“1730個崗位收到119萬份簡歷”的數據引發廣泛熱議。
4月6日晚,中核招聘官微發文《感謝每一份信任,謹記每一份責任》,回應收到一百多萬份簡歷:感謝廣大網友對中核招聘的關注,感謝廣大學子對核事業的熱愛。人才是第一資源,中核集團2025屆校園招聘,共提供1730類崗位,預計錄用人數約8000人,每位學子可以平行投遞20個崗位,以期實現崗位需求與人才特長、意向的精準匹配。
從官微回應來看,如果簡歷沒有去重,“119萬簡歷”未必等同于119萬個求職者。
即使如此,也是百里挑一。
中核集團,全稱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由100多家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組成,現有員工約18萬人。
筆者有位親屬曾供職于中核集團某研究所,親歷了體制內完整的職業生命周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通過嚴格選拔獲得公派留學資格,在海外三年進修后歸國效力,期間主持參與多個重點項目并屢獲殊榮。
回國后,他也算是躊躇滿志,希望能做出一番事業。
但他最大的“毛病”,是只會埋頭做事,不會抬頭看人。
人,指的是領導。
結果就是,我這位屢屢因直言不諱、得罪領導的親屬,直至退休仍定格在副高級職稱。
令他郁悶的是,同期某接待崗位的行政干部,最終獲評正高級研究員職稱。
“在國企工作,謀事,更要謀人,否則,你看看我……”也成了他對家族后輩耳提面命時最愛說的一句話。
前人走過的彎路,是為了讓后人能少些跌撞,多些坦途。
踴躍投遞簡歷、渴望加入中核集團的應屆畢業生群體,許多人或許懷揣著對職業發展、個人成長以及為國家核事業貢獻力量的種種美好期許。然而,即使經歷層層選拔,如愿進入中核集團,他們能否跨國職業生涯的三道關卡?
第一重試煉,是集體主義熔爐里的淬火之痛。
國企與民企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深植于組織肌理的集體主義文化。
這種集體主義并非簡單的團隊協作,而是一種具有深刻內涵的運作邏輯。
既體現為對既定規則的絕對遵從,將制度權威視為不可逾越的準則。
也要求個體在決策與行動中與組織主流保持高度同步。
而其最核心的特質,則是構建起自下而上的服從體系,通過科層化的權力結構確保組織意志的垂直貫通。
一個新人進入中核集團,就是18萬分之一。
在強調集體主義的組織架構中,國企的晉升通道,往往比技術路線更考驗人情練達。
“耿直”、個性化,常被異化為“不懂變通”,從而處處與集體主義敘事碰壁。
接待處干部逆襲研究員的魔幻現實,暗示著某些崗位價值評價體系的雙軌制。技術序列的晉升通道,被行政職級的金字塔陰影所籠罩。這種體制慣性,恰是不少技術型人才遭遇的“玻璃天花板”。
第二重試煉,是績效考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有些年輕人會說,自己考央企,是以此作為未來“躺平”的起點。
他們太年輕,不知道在央企躺平的代價。
國企,仍然是企業屬性,仍有各種績效考核。
很多報考國企的應屆生,可能沒有關注到這么一條消息——在去年9月舉行的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2024年第三次專題推進會上,國資委明確要求,國有企業到2025年必須普遍推行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
末等調整制度,以定期績效考核為手段,將績效表現不佳的員工調整至適配崗位或采取相應管理舉措。
換言之,一旦績效考核不合格,就會面臨被調崗的后果,而調崗之后,仍將接受新崗位所對應的績效考核標準。
不勝任退出制度,是對多次培訓仍不達崗者直接退出。
國企的績效考核,未必僅限于個人能力及崗位產出,而會融入對員工情商、逆商、德商等“綜合因素”考核。
兩個同樣績效的新人,A深諳“大智若愚”的生存智慧,在團隊協作中游刃有余;B是堅持“真理至上”的“書呆子”,在人際碰撞中屢屢受挫,可能就是被末等調整乃至退出的那一個。
第三重試煉,是價值坐標的重新校準。
年輕人身處一個制度性“容器”中,個體的棱角往往需要主動或被動地磨平以適應環境。這種改造并非簡單的技能轉換,而是對行為模式、思維方式的重塑。
在金字塔式的管理結構中,年輕人既要學會在權責不對等的體系里規避風險,又要在論資排輩的晉升通道中蟄伏等待。
當市場化改革帶來的績效考核與固有體制的慣性碰撞時,年輕人必須應對越來越沉重的工作負荷,還要忍受薪酬增長停滯與上升通道堵塞帶來的剝奪感。
壓力下,職業倦怠與自我認同危機便如影隨形。最終在“穩定”的溫水里熬成失去社會競爭力的“職場標本”。
百萬年輕人投筆從“核”, 以為考入央企便如同握住了命運的羅盤,從此能在安穩的航道上篤定前行,避開職場的風浪與暗礁。
然而深入其中,才驚覺這看似精準的羅盤,實則被諸多無形之力左右。復雜的人際關系網絡,如同錯綜復雜的洋流,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可能引發暗流涌動,改變原本看似既定的航線。
行業的大環境變化,更像不可預測的季風,隨時可能將人吹離既定的方向。
在這里,努力與回報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才華與機遇也常常錯位。看似堅實的職業保障,在時代的浪潮下也可能變得脆弱。
那些被勵志故事PUA的借調青年,那些學會“看破不說破”的老員工,都在用沉默書寫著體制內的生存辯證法。
很多人以為,人生是一道算術題,加減乘除便能算盡得失榮枯。
但其實人生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遠遠超出了簡單公式的框架。
它更像一幅未完成的抽象畫,每一筆色彩都藏著命運的隱喻;又似一場永不停歇的棋局,每一步落子都牽動著未知的變數。
央企,從不是命運的終點站,而是需要不斷解碼規則、在穩定與進取間尋找微妙平衡的修行場。百萬年輕人,你們為此,做好窮盡一生解題的準備了么?
作者簡介
當你關注財經和時事熱點時,我愿與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