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園春
在求職季,就業歧視相關話題受到很多關注。“做個性格測試就被企業篩掉了”“面試總被問有沒有男朋友、是否打算結婚”……用人單位選拔人才所用“量尺”關系著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公平。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33名應屆畢業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0.7%的受訪應屆生呼吁用人單位多指標衡量求職者能力。
楚甜是成都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2025屆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她多次感受到了性別歧視問題。楚甜認為,性別不該成為篩選人才的首要指標,招聘方應結合求職者的課業成績、校園實踐、實習經驗、品德等其他方面綜合考察,“只因是女生就把人篩掉,這是不合理的”。
北京一所高校的研一學生劉萱認為,企業應結合崗位特性制定針對性的選人用人條件。“比如運營崗,可以通過求職者有無學生組織工作經歷、相關實踐經歷及表現,綜合判斷其項目管理、溝通協調、解決問題等能力。而不是只通過性別、第一學歷等與崗位關聯性不強的指標進行篩選。”
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當代法治研究院)教授王理萬認為,企業招聘應把握的核心標準是“真實職業資格”,即“非什么不能”,“如果必須要具備某個條件,否則就不能從事這個崗位的工作,那么這個就是招聘的必要條件,其他的就是額外限制”。他指出,企業有用工自由,但不應與法律規定與平等原則相抵觸,“應根據崗位客觀、真實、內在的需求去設置招聘條件”。
你希望用人單位如何客觀公平地評測畢業生個人能力?60.7%的受訪應屆生呼吁多指標衡量,而非“一棍子打死”;55.0%的受訪應屆生認為簡歷篩選應不搞名校優先,多看專業和崗位適配度;51.1%的受訪應屆生希望構建科學評價系統,合理評估職業能力;46.6%的受訪應屆生建議采用匿名評估機制,消除可能的偏見;44.6%的受訪應屆生希望考評小組構成多元化,涵蓋不同學歷背景和崗位經驗。
楚甜認為,解決女性在求職中遇到的性別歧視問題,還需完善生育成本分擔機制,從根本上消除企業用人之憂,“企業沒有后顧之憂了,遇到能力與崗位匹配的女性,也就更樂于遞出橄欖枝”。
“要通過財政支持,減輕企業負擔,使得男性和女性的用工成本趨于平等,從而促使企業在招聘時減少性別偏好。”王理萬指出,要做好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平、均等化的社會公共服務。
參與本次調查的應屆畢業生中,專科學歷占19.6%,本科學歷占67.8%,碩士研究生占11.0%,博士研究生占1.6%。男生占39.6%,女生占60.4%。所在院校為雙一流的占29.4%,非雙一流的占55.9%,高職(高專)院校的占14.7%。
(包鋆麗對此文亦有貢獻,楚甜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