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過。
74歲的羅慶仙老人望著門前如織的游客,布滿皺紋的眼角泛起笑意:“40年前,誰敢想在家門口能掙錢?”
盡管在寨子里生活很久,但只要談起曾經的可邑,大家總有說不完的話。她說,那是他們那一代可邑人的根。
這個小鎮,曾因一曲《阿細跳月》名動四方,卻因交通閉塞、產業單一陷入發展困局,如今,正以“文旅+非遺+廉政”的創新實踐,演繹著傳統村落的現代蝶變之旅。
彝族姑娘身著本民族絢麗服飾歡快輕盈起舞。通訊員 余雪楠
文化基因解碼
彌勒市西三鎮螞蟻村可邑小鎮的興衰,與一個時代的印記緊密相連。
“老寨的石頭會唱歌,可唱不飽肚子。”村民畢輝記憶猶新。
2013年前,可邑小鎮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守著漏雨的土坯房,國家級非遺《阿細跳月》的鼓點在空寂的山谷里顯得格外蒼涼。彼時,全村人均純收入僅5600元,集體賬戶常年“掛零”。
其轉折點從彌勒市“文旅興市”戰略的落地開始。2014年,可邑村被納入首批特色村寨保護名錄,政府主導編制《民族文化旅游發展規劃》,14.5億元投資如春雨潤澤:古寨風貌修復、智慧旅游系統、森林酒店群等41個項目建設次第展開。
直到村口矗立起刻有“可邑小鎮”四字的城樓牌時,村民們意識到:這次真的要變樣了。
“土地流轉+景區分紅+就地就業”的“可邑模式”應運而生。當地部分山地流轉給城投公司,租金以35%逐年遞增,開發公司向當地提供保安、導游等300余個崗位。
42歲的馬慧瓊是傳承館的工作人員。小時候,因家里窮,她跟著媽媽在山上放羊時學會了用棕葉編織。在“百事服務團”的推薦下,她最終成了傳承館的正式員工。
“沒有想到自己也能買‘五險’。”馬慧瓊說,除了負責刺繡手工,她還和姐妹們一起跳《阿細跳月》。
和馬慧瓊一樣,羅慶仙家將老宅租給景區,兒子當上導游,老兩口帶著孫子樂享天倫。
水電工石頭正專注檢修電路。每周一和周五,他都會準時出現在鎮幼兒園門口接兒子回家——這是屬于父親的踏實節奏。村民陳向紅則笑著比畫,“游客多了,腰包鼓了,這日子跟索瑪花一樣美”。
生動的面孔,是可邑人從“守土難離”到“安居樂業”的蛻變軌跡。
面對“酒香巷深”的局面,當地以“綠美+”經濟模式破題:以全域旅游為紐帶,將78%森林覆蓋率轉化為康養資源,讓每片綠葉成為“綠色銀行”的儲蓄憑證。
文化“孵化”的背后:非遺《阿細跳月》植入文旅體驗、傳統火把節變身沉浸式演藝,民族文化從“博物館記憶”回歸“活態傳承”。
如今,從“捧著金飯碗討飯吃”到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多項國家級榮譽,可邑小鎮用數據書寫轉型答卷:讓祖屋真正成為“會生長的財產”,收入是10年前的4.6倍。
治理體系創新
“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看。”彌勒市西三鎮螞蟻村黨總支書記曾虎龍道出秘訣。
在村黨總支的帶領下,螞蟻村創新“三團四會”治理心法:道德評判團調解鄰里糾紛,法律服務團普及法律知識,百事服務團解決急難愁盼;村民議事會定村規,產業發展協會謀出路,紅白理事會剎住攀比風。
特別黨員示范崗上,“阿細刺繡傳習所”里,處處可見黨員帶領群眾共謀發展的身影。在西三鎮紀委記事本有這樣的記錄:村監委監督檢查6次,梳理監督重點16項,開展各項監督108次,報備監督研究事項、發現問題、提出意見建議等情況412項,發放預警提示卡67次。
曾虎龍說,用苦干指數換取群眾幸福滿意度。
非遺與廉政的碰撞迸發出獨特火花,這與彌勒市紀委監委廉潔文化建設高度融合,阿細先民“以火為誓”的壁畫與“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標語交相輝映。
在彝家食府廣場,三弦彈唱引得游客駐足。“非遺不是老古董,是活著的文化基因。”來自廈門的一名游客說,將非遺傳承人化身廉潔宣傳員,絕了。
一直以來,當地嚴防“坐收坐支”問題,推動村集體“三資”管理全面規范。景區內的“體驗式監督”更成常態,市場監管人員假扮游客暗訪,確保餐飲住宿無欺詐,購物場所無強制消費。
“一切歸功于‘紅黃綠’三色監督法。”西三鎮紀委書記郭亮介紹,紅色代表監督記錄簿;黃色代表預警提醒卡;綠色代表街頭任務清單。
“村集體經濟合同規范率達100%,資產增值年均超30%以上。”數據見證蛻變,全村信訪量同比大幅下降,干部作風類投訴減少,群眾和游客的調查滿意度達到96%,文旅投訴實現動態清零。
其背后,是傳統監督與現代治理的創新實踐。從小鎮建設開始,紀檢監察機關就劃清了一條界線:全員緊扣“七大核心要素”——做精特色基因、做強產業鏈條、做優生態基底、提升通達效率、打造宜居空間、融入智慧元素、構建全域網絡,實現“干部有戒尺、群眾有依靠、發展有保障”的治理愿景。
“節日盛裝穿起來,大三弦彈起來,巴掌拍起來……”的確,阿細人的迎客禮,歡樂的場面,讓游客真切地感受到歡歌唱出的甜蜜、樂舞跳出的幸福,更是一派業旺、景美、民富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產業生態重構
75歲的非遺傳承人畢鳳英每天都會帶著游客跳《阿細跳月》,銀飾叮當如泉水叮咚。傳習館里,彝族刺繡、三弦制作等體驗項目讓人流連忘返。
在可邑小鎮村口,電商服務站、阿細骨頭參、野生蜂蜜等土特產搭上“數字快車”,年銷售額突破百萬元。“以前背著核桃走十里山路趕集,現在手機一點就賣出去。”村民畢陳生感慨。
帳篷酒店隱于松林,“生態牌”越打越響。2024年,小鎮接待游客78萬余人次,旅游收入2800余萬元,帶動全村經濟總收入3650余萬元,人均年純收入達3.2萬元。數據顯示,2024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74萬元,是10年前的123倍。
曾經的窮山溝,成了遠近聞名的“詩和遠方”。
“阿細跳月民族節”上,漢族、彝族、苗族群眾共跳一支舞;村史館里,“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家庭”照片墻見證各族通婚的佳話。可邑小鎮創新“文化浸潤+產業聯動”,帶動周邊8個村寨共同發展,形成“阿細文化走廊”。
“寨子建設進展很快,感覺一天一個樣。”92歲的陳越老人說。與陳老一樣,鑫林飯店的老板娘龍梅麗說:“只有回到這里,才能找回自己。”
翻天覆地的變化賦予新的生命力,彝寨改變過去黑、臟、亂、差的環境狀況,使其成為文旅綜合創新的典范。“山水養人,人情留心。”浙江人孔賽賽是合木別院員工。2023年,她家以宋代文化為特色的客棧走進可邑小鎮,當地人用殺豬飯的熱情融化了隔閡,客棧則以宋式點茶、艾灸療愈回饋善意。
“時光洗刷痕跡。”文化主播董宇輝走進可邑時,用一碗阿細攔門酒、一次手打糍粑、“木葉傳情”的故事和“同心樹”的傳說,向全國網友展示“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吉祥如意”的浪漫。
站在瞭望臺俯瞰,可邑小鎮用實踐證明:鄉村振興喚醒沉睡的文化基因,更守護著獨特的鄉愁。
采訪小記
彌勒市可邑小鎮的振興實踐,為少數民族地區提供了“文化基因解碼—治理體系創新—產業生態重構”的完整解決方案。
其核心是利用文化賦能與產業振興的雙向奔赴,將“文化、人力、政策”三駕馬車全員驅動,撬動民族文化轉化為發展資本,激活現代經營理念。通過制度創新保障成果共享,實現文化與經濟良性互動,對西南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之路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記者 汪波 通訊員 陸友維 葉向暉 尚外雙 周麒津 楊云潔 付用正 郭冬瓊 楊正濤 魯茸央宗 楊明建 和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