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的號角已然打響!我們要立馬拋棄幻想,全方位的做好戰斗準備。
沒有人能讓特朗普回頭,美國在全球發起所謂的全球關稅戰,也并非心血來潮。
美國總統特朗普7日表示,他不會暫停所謂的“對等關稅”政策。這時候外媒也放出了風聲,向全世界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息:如果美國要打貿易戰,中國隨時奉陪。
特朗普口口聲聲說,中美貿易的逆差太大,美國人吃了虧!那么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是多少?之所以會出現貿易逆差,還不是因為美國那邊對中國從幾年前就開始展開了芯片限制。
根據最新數據,2024年美國對華商品貿易逆差達到3190.9億美元,占其全球總商品逆差的26.3%,而中國海關總署統計的順差規模更是達到3612億美元。
怎么說呢?美國慣用商品貿易逆差制造恐慌,卻刻意忽視服務貿易順差。2023年數據顯示,美國僅在知識產權使用費、金融服務等領域就對中國保持150億美元順差,而2024年全美服務貿易順差達2933億美元。若按完整貿易統計,美國實際逆差規模將縮減約30%。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美元的特殊地位迫使美國必須輸出貨幣流動性。2024年全球新增外匯儲備中,60%通過購買美債回流美國,這種"印鈔-進口-投資"的閉環,本質上是用紙鈔換取實體商品。
也就是說,美國可以通過所謂的白紙購買全世界的商品。美國不僅僅是與中國出現了貿易逆差,與其他大部分國家同樣如此。我們可以說美國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根據中美雙方最新公布的2024年貿易數據,從咱們的進口清單看,技術密集型產品依然占據核心地位——光是機電產品就占了總進口額的23.17%,約379億美元。其中半導體設備和芯片這類"卡脖子"技術產品,雖然只占機電類的20%(約90億美元),但受美國出口管制影響,這部分進口額同比掉了20%。
農產品方面,美國大豆雖然還占著咱們總進口的20%(約120億美元),但受國內種植結構調整影響,進口量比2022年少了15%。玉米進口量207萬噸(占15%),棉花倒是占了45.14%(87.57萬噸),肉類進口額42億美元。
也就是說,我們這些年主要從美國進口的是農產品。而美國呢?則是大量從中國進口制造業相關的產品。
中國對美加征34%關稅后,大豆、LNG、醫療設備等民生相關品類可能通過巴西、歐盟等替代渠道緩解沖擊;美國對華加稅則導致其電子產品、家具成本上升15%-25%。
這里需要說的是,美國前幾年都和我們打起了所謂的技術戰,相關科技產品大幅減少,這也是貿易逆差高的原因之一。
具體而言,美國限制對華芯片出口后,中國企業轉向國產替代,減少從美進口;而美國企業因缺乏低價芯片,不得不從中國進口更多含芯片的成品(如家電、汽車),形成“限制芯片→進口成品更多”的悖論。例如,2024年美國進口中國電動汽車同比增長48%,這些車輛搭載的正是中國自產芯片。
就目前來看,美國消費占GDP比重達70%,本土制造業卻只能滿足43%的消費品需求。即便完全停止對華貿易,缺口也將由越南(工資成本比中國高40%)、印度(生產效率低30%)填補,推高通脹壓力。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美國想要制造業回流美國,特朗普只有3年多的任期,3年多的時間,顯然不能打造所謂的制造業產業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