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全球化!這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娜齻€字,但大家真的知道全球化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嗎?
全球化并非某個精確時刻的產物,而是數(shù)百年歷史演進的浪潮。若以現(xiàn)代經濟全球化為坐標,其真正成型可追溯至二戰(zhàn)后。當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全球貨幣體系,華爾街的銀行家們便悄然鋪就了一張覆蓋世界的經濟網絡。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互聯(lián)網普及使全球化進入信息時代,全球產業(yè)鏈、金融與信息的互聯(lián)互通達到新高度。
全球化大幅推動了人類事業(yè)的共同發(fā)展,而美國毫無疑問是全球化最受益的國家。
作為多邊貿易體系主導者,美國推動WTO規(guī)則納入《服務貿易總協(xié)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定》等契合其優(yōu)勢的條款,鞏固全球貿易話語權。通過跨國公司主導全球價值鏈,占據(jù)高附加值環(huán)節(jié)。蘋果拿著iPhone利潤的62%,卻把組裝環(huán)節(jié)的污染和低薪留給中國;耐克一雙鞋越南工廠賺2美元,美國總部拿走23美元設計營銷費。這種"大腦在硅谷,手腳在亞洲"的模式,讓美國用15%的全球人口賺走40%的跨國公司利潤。
再來看一個例子,特斯拉上海工廠承擔全球50%產能,但95%零部件本土化率背后,電控芯片、自動駕駛系統(tǒng)等核心技術仍掌握在美國。這種“中國制造,美國創(chuàng)利”模式,使美國GDP增量(2000-2024年18.95萬億美元)超越中國(17.73萬億美元)。
可現(xiàn)在呢?美國認為中國制造業(yè)威脅到了美國!所以美國在全球發(fā)起了所謂的關稅戰(zhàn),此舉直接導致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全球貿易體系徹底被打亂了。為此很多專家都在說,全球化已經名存實亡了。
但是也有很多專家認為,全球化并不會消亡。全球化不會消亡,但必須回答皮凱蒂提出的終極命題。如何在效率與公平、增長與安全之間重建平衡。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指出,全球化仍是洲際相互依存性增加的趨勢。例如,中美貿易規(guī)模雖收縮,但中國仍是美國單一最大出口市場(占中國出口14.7%)。各國在資本、供應鏈、勞動力布局上尋求主權平衡,但完全“脫鉤”不現(xiàn)實。中國制造業(yè)占全球總產出的35%,遠超美國、日本、德國總和,其開放政策使“全面脫鉤”成為空談。
美國的關稅政策像一柄雙刃劍,在割裂全球供應鏈的同時,也劈開了舊秩序的鐵幕。美國特朗普政府揮動關稅大棒,不分敵友地搞“對等關稅”,結果卻意外給中國送了個“神助攻”。
中國一邊跟美國以外的國家加深經貿往來,從東盟到非洲,從拉美到中東歐,朋友圈越擴越大;一邊在區(qū)域組織里當起“黏合劑”,RCEP、上合組織這些平臺,讓成員國之間貿易更熱絡。
中國帶著一幫小伙伴,搞起了“沒有美國的全球化”。這可不是天方夜譚,看看數(shù)字就明白了。中國制造業(yè)占全球35%,貿易伙伴遍布五大洲,連美國自己都離不開“中國制造”。
全球化的列車不會因為某個國家的急剎車而停擺。未來的世界貿易版圖,中國很可能是那個畫龍點睛的“關鍵一筆”。開放合作,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不會因為某一國所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