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現身北德文斯克市,通過視頻連線參與了885M型核潛艇“彼爾姆”號的下水儀式。這是繼2024年“阿爾漢格爾斯克”號列裝后,俄羅斯第二艘配備“鋯石”高超音速導彈的核潛艇。普京在演講中強調,俄將“竭力鞏固海上強國地位”,并重點提及北極航道安全與全球海洋利益的維護。
普京選擇在俄烏沖突膠著期高調展示新武器,意在向西方傳遞“俄羅斯軍力未受戰爭拖累”的信號。他直言“俄軍將徹底擊潰烏軍”,并警告北約勿低估俄軍實力。
隨著北極冰蓋消融,北方航道成為全球航運新動脈。885M型潛艇的部署直接服務于俄羅斯對北極資源的控制權爭奪,其潛航能力與導彈射程可覆蓋北極至北大西洋的關鍵水域。
俄羅斯在西方制裁下仍能推出頂尖裝備,彰顯其軍工體系的韌性。普京稱885M為“階段性里程碑”,并計劃未來5年建造10艘同型潛艇,加速海軍現代化。
885M型(北約代號“亞森-M級”)是俄羅斯第四代多用途核潛艇,其性能對標美國“海狼級”,被視為“俄羅斯海軍皇冠上的明珠”。水下排水量達1.38萬噸,配備8組垂直發射單元,可攜帶24枚“鋯石”導彈。該導彈射程超1000公里,速度9馬赫,能穿透現有反導系統,對航母編隊構成致命威脅。采用共形陣列聲吶系統,探測距離延伸至100公里,遠超傳統球型聲吶;鈦合金耐壓殼使潛深達600米,結合低噪音螺旋槳設計,隱蔽性顯著提升。除反艦與對陸攻擊外,885M可掩護俄戰略核潛艇(如“北風之神”級),在“堡壘海域”構建二次核打擊屏障。
美國《防務新聞》指出,885M的服役迫使美軍加速推進“哥倫比亞級”核潛艇與激光反導系統研發。北約擔憂,一旦俄潛艇部署至北大西洋,其突防能力將顛覆現有海戰規則。
中國近年雖在核潛艇領域取得突破(如096型戰略核潛艇與無軸泵推技術),但與俄885M相比仍存明顯短板。俄核潛艇采用自然循環反應堆,無需外部泵送即可冷卻,噪音更低且可靠性更高;中國雖實現全電推進,但大功率反應堆穩定性尚未經實戰驗證。885M的360度共形聲吶陣列大幅提升目標捕捉精度,而中國潛艇仍依賴傳統艇艏聲吶,探測范圍與數據處理能力落后一代。俄“鋯石”導彈已實戰部署,而中國高超音速武器(如鷹擊-21)雖亮相,但與潛艇的整合進度滯后。此外,俄潛艇部隊常年活躍于北極與北大西洋,積累了復雜環境下的作戰經驗。
俄羅斯北方造船廠可同時建造4艘核潛艇,中國大連與渤海造船廠年產能約6艘,但特種鋼材與精密部件供應鏈仍依賴進口。美智庫預測,中國核潛艇產能或于2030年追平俄羅斯,但技術代差需更長時間彌補。
096型已實現95分貝以下噪音(接近海洋背景音),但需進一步提升自然循環反應堆與泵推系統效能。研發類似共形陣列的主動聲吶,結合人工智能提升目標識別能力。將高超音速導彈適配于垂直發射單元,縮短反應時間(俄“鋯石”已實現潛艇搭載,中國類似項目仍處試驗階段)。
中國可發揮電子信息與無人系統優勢,構建“潛艇+無人機”協同作戰網絡,彌補單一平臺性能不足。加大對北極科考與航道開發的投入,為未來潛艇部署積累地理數據與政治籌碼。深化與白俄羅斯、伊朗的技術合作,獲取耐壓材料與動力系統關鍵技術。
885M的下水標志著高超音速武器與核潛艇的結合進入新階段,其影響遠超俄烏戰場,加速部署“哥倫比亞級”核潛艇與“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戰機,同時推動“AUKUS”聯盟向亞太擴展。英國、挪威等國加強反潛巡邏,但俄潛艇的極地部署能力使傳統防御體系難以覆蓋。短期內需承認差距,但096型與后續型號的迭代(如無軸泵推、巨浪-3導彈)顯示追趕潛力。若保持當前研發投入,2035年前后或實現與美俄并跑。
普京在“彼爾姆”號儀式上的宣言,不僅是俄羅斯海洋野心的展現,更是對全球權力格局的重塑。對中國而言,核潛艇技術的追趕既是軍事命題,更是綜合國力的試金石。在“以實力求和平”的規則下,唯有持續突破核心技術、優化戰略布局,方能在未來的深藍博弈中占據主動。
2030年或成關鍵節點——若中國攻克反應堆與聲吶瓶頸,新一代核潛艇有望比肩885M;而北極與西太平洋的制海權爭奪,將決定中美俄三極格局的最終走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