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一生是艱苦創業的偉大的一生,但同時也是極其幸運的一生。
劉邦一生應該是集“天時地利人和”之大成的歷史前五幸運兒。天時方面,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為他開啟了反秦的窗口期;地利方面,豐沛地區井噴的人才儲備讓他自帶創業班底;人和方面,娶了一個嫁妝豐厚的好老婆,創業基金不用愁了;結拜了一個好兄弟,推翻暴秦的硬仗全替他扛了;還每到關鍵時刻就能遇到各種量身定做的貴人,如張良、酈食其、韓信、陳平等等頂級大才都幾乎上天追著往他手里送的……
所以,講句實在話,咱每次聽到一些培訓課程翻來覆去就在講什么創業者要學劉邦的模板,我就心里打冷顫,這種掐頭去尾的成功學又不知道會害苦多少涉世未深的年輕人或者幻想成功的名利狂徒……沒有劉邦那種頂級幸運,你能像劉邦那樣獲取成功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劉邦就是不可復制的成功模板嘛,學他只能參考他的精神內核或者某個具體的行為邏輯,整體照搬,你能在電視劇里活夠兩集都算你厲害。
咱們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劉邦和張良一見傾心的故事,看看真實的劉邦到底是不是大家常規印象中“混跡江湖主打臉皮厚”的形象。
劉邦的前半生確實是各種混不吝,跟個二流子差不多。反正就是不務正業、游手好閑,各種讓家里人不省心,跟我們今天的社會閑散人員差不多。
但其實劉邦這個人對于社會和生活的認知是很深的,他知道“金鱗要遇到風云才能化為龍”,機遇未到之前,是龍你得盤著,是虎你得趴著。
可大家以為劉邦平時就擱那干等嗎?人家是懂得知道去給自己造勢的。比如秦始皇的某次東游就被演繹成了下面這個模樣了:
秦始皇為啥東游到今天江蘇的徐州地區?因為秦朝的天文工作者發現“東南方有天子氣”,秦始皇想來看看是誰敢跟自己爭天命。然后,劉邦就把這事攬到自己身上了,說秦始皇是為了自己而來,于是趕緊躲進芒碭山中去了。這不就是等于說自己是天選之子嗎?那怎么證明自己是天選之子呢?找托唄!呂雉和某些人去尋找他,每次都能在人跡罕至之處精準找到劉邦。為啥呢?因為劉邦待的地方,上空總有運氣凝結(龍出沒的跡象),所以不難找。這事一傳出去,沛縣的很多人都對劉邦是真命天子深信不疑了。
這事咱們無需過多解釋了,就是劉邦的一種自我包裝哈!咱們現在很多網紅立人設,其實在劉邦面前,都是小兒科。
但是,立人設、蹭流量畢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劉邦的終極目的是流量變現,是自己創造一番事業,這在秦朝當時的高壓管控環境下,可不是輕易能夠實現的。所以,還得安靜地等風來。
這股東風終于在公元前209年刮來了,因為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吹響了反秦的集結號了。
等了好久終于等到今天的劉邦也不再蹉跎歲月了。他趁著替縣里押送一幫勞工去驪山修建皇陵的時機,順勢就起兵造反了。
劉邦起事的具體過程是什么樣的呢?特別有講究、有意思。
因為當時秦朝已亂,所以那些勞工也不想再給秦朝賣命了,所以路上逮著機會就偷摸著逃跑,還輕輕松松地跑掉好些人。然后劉邦就覺得反正交不了差,干脆把好人做到底,大手一揮,就把剩余的勞工全部給放了,表示有事自己一個人擔著,讓那些勞苦兄弟趕緊各自討生活去吧。然后,總會有一些純潔善良的同志不愿意讓好人吃虧,便表示以后要跟劉邦共生死、同進退。
當時,劉邦這幫人剛走到哪里呢?剛出沛縣不遠,也是豐縣西的涸澤地帶。做過押運工作的朋友應該知道。這么短的距離,如果不是押運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被押運者是不可能輕松跑掉那么多的。能跑掉一兩個就算是意外了,還能讓你們經常性地成功“越獄”?說明這其實是劉邦在有意放水!
劉邦為什么要故意放水呢?就是在給后面義釋其他勞工做鋪墊。反正我也完成不了任務了,難逃一死,所以不如由我一個人扛下所有,你們都逃命去吧。我得順理成章地讓你們感覺欠我的。
而且劉邦宣布讓那些勞工自由選擇的時候是喝了酒的,你們愿意自行逃生就趕緊跑,不愿意自行逃生就跟著我反秦算了。這么大的事,劉邦為什么要在酒后決定和宣布呢?因為“酒后沖動”很多時候是一個絕佳的解釋理由。比如有些人不認為劉邦能如此好心,可以用劉邦喝醉了為理由迫使自己相信這一切是真的;又比如劉邦宣布大家自由選擇之后,沒有一個人愿意選擇留下來跟他造反,那他也完全可以借口自己的酒后胡言亂語不作數,殺幾個人脅迫一下大家,這事劉邦不是做不出來的。
總而言之,劉邦這個老六在拿捏人性這方面是自帶天賦的。我已經做到我能做到的一切了,要是你們都沒一個懂味,那還能怪我嗎?
最后有多少人愿意跟劉邦造反呢?十幾個!人不多,但劉邦也不嫌少。一方面是聊勝于無,另一方面是干這種殺頭的買賣,真心實意永遠是組隊的首選,逼著人家跟你干并一定是件好事。
然后劉邦就帶著這誓死追隨的十幾個人落草為寇了,中間發生了著名的“高祖斬白蛇”的故事,這事大概率也劉邦團隊自己包裝出來的。
因為劉邦平時就特別會包裝自己,在豐沛兩地的名氣極大,再加上他背后杵著一個資本大佬——呂雉家,所以很快就集聚了上千人。
然后這個時候,沛縣縣令也想“下海”了,反秦這是時代趨勢,沒準自己能封侯拜將呢,不比在秦朝這個即將沉船的破公司當個小小縣令強?于是,也密謀造反了。可是,他不明白這是誰的地盤,蕭何和曹參這對劉邦的好友趁機就讓沛縣縣令解除之前對劉邦的通緝令,要主動召回劉邦共商大事。雖然沛縣縣令后來有所察覺,但為時已晚,他自己死于劉邦、蕭何、曹參和樊噲等人挑起的民亂,而沛縣成為了劉邦的革命根據地。
因為豐沛地區很多人都深信劉邦就是真命天子,所以劉邦很快就控制豐沛地區,革命隊伍也迅速壯大到了幾千人。
但是呢?還是會有人不吃劉邦這一套的。劉邦起事的骨干中,有一個叫雍齒的,就趁著劉邦讓他分兵駐守豐縣的時機,帶著這份豐厚的嫁妝改嫁到了剛剛復國的魏國了。造反這事,我還是相信專業公司。
才出來創業就被手下卷款叛逃,這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劉邦無法接受的事情。所以,便氣急敗壞地來找雍齒麻煩。但不好意思,你劉邦當時還是軍事小白,奪取豐沛都是靠家鄉人內部發力,純武裝奪城你是毫無經驗的,所以根本就打不過雍齒。
這里有一個細節哈,為什么劉邦之前奪取豐縣那么容易,現在打雍齒又這么難呢?因為之前豐縣人們是愿意幫劉邦去驅逐秦朝官府的,這是外部戰爭;但是人家雍齒也是當地人,人家沒有必要去因為你劉邦發動內部戰爭的。誰贏了我們跟誰,跟誰都一樣。
劉邦打又打不贏,家鄉人民還不愿意主動幫他,心里很不得勁,懊惱極了。但懊惱歸懊惱,問題還是得想辦法解決,不然自己將威信掃地!可怎么解決呢?自己不行的情況下,就只能外部尋求助力了。
找誰呢?有門路的話就走門路,沒有門路就只能選咖位最大的去試運氣了。當時反秦帶頭大哥陳勝已經生死不明了,陵縣人秦嘉新立了景駒為楚王,駐扎在留縣,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其實劉邦精挑細選的這條大腿,沒過多久就折了。但上天真是眷顧劉邦,正是因為這次尋找外援,他先后跟張良和項羽兩個人生貴人結緣。本文咱們只介紹他跟張良的結識過程哦。
景駒當時駐扎的地方在哪里呢?留縣!張良最后被封為什么侯呢?留侯!這說明張良跟留縣是很有淵源的。這也算是緣分天定吧。
張良這人也特別有意思,他應該算是那個時代最堅定的反秦分子了。為啥呢?因為他們家是韓國的累世貴族,其祖父張開地連任韓國三朝的宰相,其父親張平又接著擔任任韓國二朝的宰相。相當于韓國的接連五任宰相都是他們家的人在擔任。這一份深厚的國恩讓張良在成年之后對于亡其國、毀其家的秦朝那是真正的恨之入骨。
而且,張良是少有的敢想又敢干的猛男,他在成年之后,曾不惜散盡家財去聘請死士刺殺秦始皇。有一次機會終于來了,他聘請一個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巡游經過的博浪沙,準備刺殺秦始皇。但是因為秦始皇當時的車隊比較龐大,大力士扔鐵錐砸車時,不知道秦始皇坐在哪輛車內,后面是選了一輛最豪華的車輛,扔出了那精心準備的120斤大鐵錘,結果誤中副車。雖然刺殺秦始皇未成,但張良的猛男名聲卻不脛而走。
后來,流落江湖的張良又得黃石老人傳授《太公兵法》,并預言張良憑借一生所學可以成為王者之師,在十年后天下大亂時興邦立國。
這種故事可信與否咱不得而知,但是張良這個人生而不凡是我們完全可以確定的。
張良當時應該是在下邳一帶潛伏著,因為他就是在劉邦帶著部隊在下邳一帶打野時,與劉邦相遇的。
兩人互相一打聽和介紹,原來兩人都是前往留縣找景駒入伙的,也都是反秦義士,所以便以同道中人的身份愉快地交談起來。
這一談不要緊,直接談出了后世劉備見諸葛亮那樣的千古佳話,人家張良通過一番交談之后,直接認主了。什么追隨景駒反秦,眼前的劉邦才是明主。
那么,劉邦和張良究竟聊了些什么呢?居然讓張良聊出了對劉邦這么大的認同感呢?其實就是張良跟別人聊自己的絕活《太公兵法》,別人都聽不懂;而跟劉邦聊《太公兵法》,劉邦不光能聽懂,還能做到有問有答。所以,張良說:“沛公殆天授。”認為劉邦是天下奇才,一聊傾心,其他人愛誰誰,反正自己以后就愛劉邦一個人了。
很多朋友,對這場影響和改變歷史的聊天表示很理解,為啥驚才絕艷的張良會對有點痞里痞氣的劉邦一聊傾心呢?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去琢磨一下,就會發現里面有很多交際學上的深奧學問。
第一點,其實真正的高效溝通往往都是互補式溝通。也就是你所表達的是對方所需要的,而對方所傳遞也恰恰是你所認可的。
比如張良和劉邦之間的溝通,張良是在尋求明主,所以他就會特別在意對方能不能聽懂自己的思想和意見,有沒有從諫如流的氣度和胸懷;而劉邦是在尋求能臣,所以他就會特別在意對方能不能幫助自己補齊短板、解決問題。
用今天的話來說,劉邦是老板思維在跟張良交流的,而張良則是以戰略規劃師的思維在跟劉邦交流的。劉邦的使命是制定戰略目標、搭建戰略隊伍、把握戰略結果,他的核心訴求是找到合適的人幫自己做成想做的事;張良的使命是梳理戰略思路、制定戰略途徑、找準戰略方向,他的核心訴求是然后通過找到愿意聽從自己意見的老板,助其完成目標進而實現自己的價值。
劉邦當時正處于創業初期,極度需要張良這樣的規劃大師;而張良也經歷各種個人反秦失敗,已經轉變思想要加盟大平臺來實現終極目標。所以他們剛好完美互補。
第二點,有效溝通的過程之中要懂得用自己的專長去試人,用別人的專長來度己。啥意思呢?要想評判對方是不是跟自己一個頻道,拿自己的專業特長去試一試就知道了,要是你跟他聊你的專業和特長,人家一臉懵逼或者毫無興趣,那就基本上沒法跟你聊一塊去了;反過來,你最希望人家具備的特質人家不具備或者不愿意表達出來,那也就說明你不是對方的最佳交流對象。
張良為什么跟那么多人都聊過《太公兵法》?看你們聽不聽得懂是一方面,還要看你們聽不聽得進去嘛!你懂我在說什么但就是不愿意采納我的意見,那不是一切都白搭。
所以,我們有很多朋友其實都是不善于交際的。反正就是滔滔不絕地講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也不管對方聽不聽得懂、愿不愿意聽。這不是在浪費口舌嗎?假如一個人都不能在你的專業上理解你和尊重你,你還能指望他發自內心地認可你?
第三點,真正高效的溝通一定要有合理的互動的。為啥呢?合理的互動其實也就是合理地出讓優越感,會讓覺得一切很真實很自然,他不會覺得這一切是裝的、是演的。
假如張良跟劉邦講《太公兵法》,劉邦聽得一頭霧水,那就尷尬了,變成張良在雞同鴨講了;但如果劉邦急欲證明自己是聽懂了的,張良說一句他要回三句,那也會相當尷尬,因為你這個門外漢顯得很不尊重張良這個專業人士;所以,得像劉邦那樣恰到好處地回應張良,一是表明自己認真在聽,態度很好;二是表示自己在思考,悟性很好;三是表示自己敢表達,很有主見。
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之中,切忌自嗨式的滔滔不絕,也切忌呆若木雞地反應遲鈍。得跟雙人相聲中的捧哏一樣,恰到好處地給逗哏捧場。
綜上所述,現在大家知道很多大佬只要跟一個人聊一聊,就大致能判斷出這個人是什么水準、就能悄然判定跟他的親密度了吧?這些閱人無數的頂級大佬都是能夠見微知著、一葉知秋的,跟你聊上幾句,就能從你表露出來的細節把你這個人的素質、修養等等判斷個八九不離十。
比如我也曾經參與過很多面試、招聘,有時候,我就只會問一兩個比較專業的問題就不再多問了。因為很簡單道理,你經驗、水平如何在你對專業問題的回答中全部展露無遺,問太多有什么意義呢?
這個時代,著名的兵仙韓信顯然就是一個極其不知道社交的典型。他在項羽那里的求職是不成功的,其實在劉邦那里的求職也是不成功的。因為他永遠只關注自身訴求,而忽視了其他的很多因素。他的社交方式非常低效,社交訴求也有諸多是不合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