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抗日戰爭的烽火正燃遍華夏大地,年僅22歲的王近山,已經是八路軍第129師麾下的一名副團長了。在山西境內的七亙村地區,面對裝備精良、氣焰囂張的日軍,王近山發現這里是打擊敵人運輸線的絕佳地點。七亙村地形復雜,道路狹窄,是日軍后勤補給的必經之路。
經過縝密的偵察和分析,王近山決定在此設伏。這是一個極其冒險的決定,因為設伏地點距離日軍行軍的大道最近處不過十余米,稍有不慎便會暴露,后果不堪設想。但他藝高人膽大,親自挑選了五個戰斗力最強的連隊。
當日軍輜重部隊拖著沉重的物資進入狹窄的山道時,隨著王近山一聲令下,埋伏已久的八路軍戰士們如猛虎下山,槍聲、手榴彈爆炸聲驟然響起,日軍猝不及防,頓時人仰馬翻,亂作一團。經過激戰,八路軍以傷亡僅十余人的微小代價,成功殲滅了這股日軍輜重部隊三百余人,繳獲的武器彈藥、糧食被服等物資堆積如山,戰士們足足搬運了一天一夜才清理完畢。
王近山的“瘋狂”之處遠不止于此。按照常規軍事思維,打了勝仗后應迅速轉移,避免敵人報復。但王近山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判斷日軍絕不會想到八路軍還敢在同一地點再次設伏,定會放松警惕。于是,僅僅三天之后,他再次率領部隊,利用相同的地形,幾乎是原封不動地又布下了一個伏擊圈。
果然不出所料,后續的日軍部隊毫無防備地進入了七亙村,再次遭到了八路軍的迎頭痛擊,又有一百多名日軍丟掉了性命。這種在同一地點連續設伏兩次的“疊伏擊”戰術,完全打破了常規,讓日軍指揮官瞠目結舌,也讓八路軍內部對這位年輕的副團長刮目相看。
上甘嶺的“定海神針”:危急時刻顯擔當**
朝鮮戰爭的爆發,將王近山這位百戰名將推向了更為廣闊和殘酷的國際戰場。他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再次披掛上陣,與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行直接較量。真正讓他名揚中外,奠定其在現代戰爭史上地位的,無疑是那場舉世聞名、慘烈異常的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為了扭轉戰場頹勢,發動了代號“攤牌行動”的攻勢,目標直指志愿軍防守的五圣山前沿陣地——上甘嶺地區的兩個小高地: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戰役初期,由志愿軍第15軍負責堅守陣地。面對敵人排山倒海般的進攻和毀滅性的炮火覆蓋,15軍的戰士們打得異常頑強,陣地幾度易手,每一寸土地都灑滿了鮮血。
戰斗進入白熱化階段,傷亡急劇增加,一線部隊幾乎打光,后續部隊難以補充,陣地岌岌可危。整個上甘嶺防線都面臨著被突破的巨大風險。就在這千鈞一發的危急時刻,時任第三兵團副司令員、負責該方向作戰指揮的王近山,頂住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也顧不上什么常規輪換制度,毅然決然地發出了命令:命令已經撤下去休整的部隊,立刻、馬上重返前線,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陣地!
同時,他還敏銳地意識到,面對敵人強大的火力優勢,必須要有能夠壓制敵人的“殺手锏”。他緊急向上級請示,并果斷決定,將當時志愿軍手中掌握的最強大的炮兵力量——喀秋莎火箭炮團,調往上甘嶺前線,為步兵提供強有力的火力支援。
重返戰場的志愿軍勇士們,在“喀秋莎”驚天動地的怒吼聲中,再次爆發出驚人的戰斗力,與敵人展開了更加慘烈的拉鋸戰。在面積僅3.7平方公里的兩個高地上,雙方投入重兵反復爭奪,戰斗持續了整整43天。志愿軍將士們憑借著鋼鐵般的意志和靈活的坑道作戰,硬是頂住了敵人幾十萬發炮彈、數千架次飛機的狂轟濫炸,最終牢牢守住了陣地。
整個上甘嶺戰役,志愿軍殲敵2.5萬余人,徹底粉碎了“聯合國軍”的攻勢,穩固了朝鮮戰場的戰線。王近山在危急關頭的果斷決策和堅定指揮,對于上甘嶺戰役的最終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無愧于“定海神針”的稱號。
功臣也難逃鐵紀:生活問題引發“地震”
對于王近山這樣一位從槍林彈雨中走來、戰功赫赫的開國中將而言,和平年代的生活似乎帶來了另一種挑戰。誰也沒有想到,這位在戰場上叱咤風云、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瘋子將軍”,最終卻因為個人生活作風問題,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挫折。
1964年,此時新中國已經成立十余年,社會秩序逐漸穩定。圍繞著時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公安部副部長的王近山,一場關于他婚姻問題的風波逐漸醞釀并升級。據相關記載,王近山與其結婚多年的發妻韓岫巖之間的感情出現了難以彌合的裂痕。更為復雜的是,王近山與韓岫巖的親妹妹產生了感情。
起初,這可能還只是家庭內部的矛盾,但隨著事態的發展,影響逐漸擴大。組織上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多次找王近山談話,進行勸誡和教育,希望他能夠珍惜來之不易的榮譽和地位,妥善處理好個人感情問題,維護好家庭和軍隊的形象。
性格剛烈、甚至有些執拗的王近山不顧組織的勸告和多方挽救,堅決提出了離婚的要求。這件事情最終層層上報,擺到了中央領導的案頭。毛澤東主席在了解到事情的來龍去脈后,態度十分鮮明。他認為,高級干部的生活作風絕非個人小事,而是關系到黨的形象、軍隊的紀律和政治聲譽的大問題。
針對王近山的情況,毛主席作出了明確批示,其核心思想是:“生活作風問題就是政治問題?!?有了最高領導人的定調,處理結果也隨之而來,而且是異常嚴厲的:曾經戰功卓著、威名遠揚的開國中將王近山,被連降六級,職務從中將降為大校。
不僅如此,他還被開除了黨籍,這對于一個將畢生獻給黨的事業的老革命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最后,他被調離了軍隊和領導崗位,下放到位于河南西華縣的黃泛區農場,擔任一個副場長的職務。
主席的“緊箍咒”:那些年被鐵腕整治的干部們
說到毛主席從嚴治黨、鐵腕治吏,那可不是一句空話。前面咱們聊了戰功赫赫的王近山將軍,因為個人生活作風問題,從開國中將一下子被擼到了農場副場長,這只是一個縮影。實際上,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鞏固新生政權,清除舊社會的污泥濁水,毛主席是下了大決心的,對黨內和政府內部出現的貪污腐敗、官僚主義等問題,那真是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手軟。
他那句流傳甚廣的話——“誰搞腐敗,我毛澤東就割誰的腦袋”——展現出的嚴厲態度和決心是真實存在的。最典型、影響也最大的,莫過于1951年底開始,由毛主席親自發動和領導的“三反”、“五反”運動了。
“三反”主要是在黨政機關內部,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五反”則主要是在私營工商業者中,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這兩場運動席卷全國,揪出了一批“蛀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最讓當時許多干部感到震驚的,就是劉青山、張子善案件。
劉青山和張子善他們都是經歷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考驗的老革命,資格老,功勞大。新中國成立后,劉青山擔任了中共天津地委書記,張子善則擔任了天津行署專員,都是地方上的主要領導干部。
在處理劉青山、張子善的問題上,當時黨內也存在一些不同意見。有人考慮到他們過去畢竟是有功之臣,是不是可以從輕處理,給他們一個改造的機會,所謂“功過相抵”。但是,毛主席的態度異常堅決。他認為,正因為他們地位高、功勞大、影響壞,才更要嚴懲,才能起到殺一儆百、教育全黨的作用。他明確指示:“對于這樣高級的干部,必須處決,我們黨才能挽救二十個、兩百個、兩千個、兩萬個犯有各種不同程度錯誤的干部?!?/p>
這就是“功不抵過”原則在反腐敗斗爭中的具體體現。最終,經過中央批準,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法院在保定舉行公審大會,依法判處劉青山、張子善死刑,立即執行。槍聲響起,震動了全國,也給所有干部敲響了警鐘。
除了劉青山、張子善這樣的大案要案,“三反”運動中還查處了大量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問題。根據資料記載,僅1951年,全國縣以上黨政機關干部中,被查出有貪污行為的就為數不少,受到處理的干部也達到了相當的數量,比如提到的就有42名貪污分子被查處。而這場運動的起因,也與毛主席的親身經歷有關。
據說,毛主席在視察南京時,就發現了一些干部存在追求特殊化待遇、脫離群眾的現象。這讓他非常警惕,認為官僚主義和享樂思想是滋生腐敗的溫床。因此,他下決心要在全黨范圍內進行一次“大掃除”,整頓思想,純潔隊伍。這種嚴厲的執紀問責,雖然讓一些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也確實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腐敗現象的蔓延,為新中國的廉政建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參考資料:[1]徐浩彬,葛彥麟.毛澤東反腐倡廉思想及其時代意蘊[J].新絲路,2024(22):0228-023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