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打了三年,到1953年的時候,各方都想著停下來喘口氣。
這場仗從1950年6月25日南朝鮮挑起來的內戰開始,朝鮮人民軍反擊得挺快,拿下漢城,可美國帶著“聯合國軍”插手,局勢一下就亂了。
中國這邊眼看鴨綠江邊不太平,10月就派志愿軍過去幫忙。經過幾年的拉鋸戰,雙方死傷慘重,戰線最后卡在三八線附近,誰也占不了大便宜。
打到這會兒,大家都明白再耗下去沒啥意思,停戰談判從1951年7月就擺上了臺面。
地點從開城挪到板門店,談了快兩年,到1953年春天,協議的大框架算是有了,劃非軍事區、管戰俘的事兒都差不多定下來了。
唯一卡殼的就是戰俘怎么遣返,中朝這邊說都得送回去,“聯合國軍”卻搞了個“自愿遣返”,得讓戰俘自己挑去哪兒。雖說爭得兇,但和平總算有點影子了。
可就在這節骨眼上,南朝鮮總統李承晚跳出來搗亂。這人是個死硬的反共分子,一門心思想把整個朝鮮半島吞下去,對停戰這事兒打心底里不樂意。
他覺得停戰等于斷了統一的美夢,公開嚷嚷著南朝鮮要單干,甚至放話要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光說還不算,他真干了些出格的事。
1953年6月初,他先讓南朝鮮代表在談判桌上拖時間,6月8日干脆不派人去簽戰俘協議。更狠的是,6月18日凌晨,他一聲令下,放了差不多27,000名中朝戰俘。
這些人本來是談判桌上要處理的籌碼,他卻直接給放了,還把不少人塞進南朝鮮軍隊。這手玩得太絕,直接把停戰談好的東西砸了個窟窿。
中朝這邊氣炸了,美國那邊也挺頭疼,畢竟這等于撕了大家的信任。
李承晚這么一鬧,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坐不住了。他在前線盯著局勢,知道這事要是不處理好,談判可能就黃了,仗還得接著打。
6月18日當天,他趕緊給北京的毛澤東發電報,把李承晚放戰俘的事兒一五一十說了,還提到南朝鮮軍隊在三八線附近調來調去,像是想再搞點動靜。
彭德懷心里清楚,這時候得有個硬招,不能讓李承晚這么囂張下去。他在電報里問中央怎么辦,等著上頭的指示。
毛澤東接到消息,火氣也上來了。李承晚這步棋不光是挑釁中朝,簡直是把停戰這盤棋往死里攪。
他在會上直接問了一句:“楊勇兵團到哪了?”這話聽著簡單,可意思很明白——得用拳頭讓李承晚老實點,也得讓美國看清楚,繼續撐他瞎鬧代價有多大。
說起楊勇,這時候他剛到朝鮮沒多久。1953年4月,他接了志愿軍第20兵團的指揮棒。這家伙在解放軍里挺有名,和楊得志、楊成武一塊兒被人叫“三楊”,打解放戰爭時立了不少功。
早先志愿軍過江的時候,他在貴州干得正忙,幾次想上前線都沒成。1951年調回北京管高級步兵學校,熬到1953年才終于逮著機會上朝鮮。
他帶著第20兵團,差不多10萬人,火炮裝備也不少,本來是想大干一場,結果到那兒一看,停戰都快談妥了,心里還有點不得勁兒。可李承晚這一鬧,正好給他派上了用場。
毛澤東問楊勇兵團的位置,不是隨便問問。彭德懷和楊勇很快就動起來了,商量著怎么收拾南朝鮮軍隊。
目標定在金城,這地方在三八線中段,南朝鮮第3師、第6師守著,防線25公里長,仗著山地修了不少工事。
志愿軍這邊不含糊,拿出了第20兵團當主力,還拉上第9兵團的部分部隊,總共15萬人,火炮1100多門,彈藥攢了好幾千噸。計劃很明確,就是要打疼李承晚,讓他知道停戰不是他想攔就攔得住的。
1953年7月13日晚上10點,金城這仗開打了。先是炮兵轟了40分鐘,1900多噸炮彈砸過去,南朝鮮的前沿陣地基本成廢墟了。
接著步兵上,分三路突進去,一個小時就撕開了防線。打得最漂亮的一仗是第60軍180師弄了個小分隊,摸到南朝鮮“白虎團”指揮部,把那兒給端了,還搶了軍旗,搞得南朝鮮第3師指揮全亂。
到7月14日仗停下來,志愿軍占了190平方公里地,干掉敵軍52,000多人,南朝鮮的防線算是徹底垮了。這仗打得快狠準,志愿軍的夜戰和滲透本事發揮得淋漓盡致。
金城這一仗打完,李承晚沒詞兒了。他的算盤是靠挑釁拖住停戰,可志愿軍這拳頭砸下來,他那點底氣全沒了。
美國也掂量了一下,覺得再讓李承晚胡來,代價太大,不值當。仗打到這份兒上,南朝鮮軍隊折騰不動了,李承晚就算不樂意,也攔不住大勢。
7月27日,停戰協議在板門店簽了字,彭德懷、金日成、克拉克代表三方簽的,南朝鮮沒露面,但也沒轍了。
協議定了非軍事區4公里寬,戰俘按自愿原則處理,整個簽字就10分鐘,朝鮮戰爭就這么停了。
這事兒回頭看,李承晚是真不甘心。他從1948年當上南朝鮮總統,就靠著美國撐腰,腦子里全是反共和統一的事兒。
停戰對他來說,是政治上的一場敗仗,所以他才不惜撕破臉也要搏一把。可他低估了中朝的決心,也沒算準美國的底線。
志愿軍金城這一仗,不光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把停戰這事兒釘死了。美國那邊其實也想停,國內反戰聲音不小,國際壓力也大,李承晚再跳也沒用。
彭德懷在這中間起了大作用。他在前線盯著,反應快,跟北京溝通得也及時。他知道李承晚放戰俘這事不能忍,得趕緊給個硬回擊,不然談判桌上的成果就白費了。
毛澤東那句問楊勇兵團的話,也挺關鍵,等于定了調子——不能光談,得打出個結果來。
楊勇呢,帶著第20兵團正好趕上了這場硬仗,打得漂亮,后來1955年還接了志愿軍司令員的位子,繼續盯著半島的局勢。
這場仗和停戰協議,放到朝鮮戰爭的全盤里看,是個大轉折。志愿軍用實力證明了中朝這邊不是好惹的,也給談判加了砝碼。
李承晚想翻盤的夢破了,美國也只能捏著鼻子認。停戰后,半島雖然沒真和平,但大規模的仗總算沒再打起來。
對中國來說,這仗不光保住了邊境安全,還讓世界瞧見了志愿軍的能耐。楊勇他們打的金城戰役,成了戰爭收尾的重頭戲,也給停戰畫了個硬實的句號。
要說個人看法,李承晚這人挺軸,但也挺可憐。他想靠美國把事兒辦成,可美國到最后還是把他當棋子用,用完就扔。
他那27,000戰俘的招兒,乍看挺大膽,其實是給自己挖坑。志愿軍這邊呢,打得確實硬氣,金城戰役那效率和威力,現在看都讓人佩服。
不過話說回來,停戰這事兒也不全是贏家,半島后來分著,到現在也沒統一,留下的問題還不少。
可在1953年那會兒,能停下來,對打了三年的各方來說,都是個解脫。志愿軍的付出挺值,至少讓中國在國際上站得更穩了。
這整件事兒,從李承晚鬧騰,到彭德懷問計,再到毛澤東拍板,楊勇出擊,環環相扣。金城戰役不光是仗打得好,更是把停戰的決心用炮火寫明白了。
李承晚再不服氣,也只能干瞪眼。停戰協議一簽,朝鮮戰爭就算告一段落,半島的局勢定了型。
這段歷史,放到今天看,還是挺有嚼頭的,志愿軍的硬骨頭,李承晚的孤注一擲,彭德懷的果斷,毛澤東的決斷,每一步都踩得實,給后人留了不少思考的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