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筋膜手法
筋膜手法與淺筋膜
意大利筋膜手法,作為國際上主流的三大筋膜學派之一,憑其獨特的診療思路與治療手法,在肌骨疼痛、運動提升、產后康復、內臟功能障礙等多個領域被反復實證為“安全、高效”的循證技術。
解剖學家、學者和不同健康領域的專業人士,經常關注深層/肌肉筋膜在力量傳遞和本體感覺中的作用,以及它對運動和肌力的影響,還有在病理過程中其改變的影響。
然而,淺筋膜是皮下組織的關鍵元素。它是一個薄的纖維層,主要由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組成,同時含有脂肪小葉、血管和神經。它貫穿整個身體表面,與真皮一起,根據其覆蓋區域的位置和功能呈現出差異。
淺筋膜的解剖
解剖上,淺筋膜將皮下組織的兩個部分分開:淺層脂肪組織(SAT)和深層脂肪組織(DAT)(圖1-A)。
skin 皮膚;superficial fascia 淺筋膜;deep fascia 深筋膜;EPIMYSIUM 肌外膜;muscle 肌肉;黃色球狀物(深淺脂肪);白色帶狀物(上下支持帶)
這兩層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SAT與皮膚緊密相連,并與之共享神經支配,可能在外部感覺中協作,而DAT則是一個較少組織的層,富含透明質酸和水,脂肪細胞和膠原纖維較少,其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和功能上將淺筋膜與深筋膜分開,使它們能夠獨立響應不同的外部和內部刺激。在這兩層之間,淺筋膜允許皮膚與肌肉骨骼系統之間的獨立和正常滑動。
此外,淺層筋膜還分裂以包圍血管和神經,確保它們的通暢,并形成支持帶(retinacula cutis),其功能是將淺筋膜連接到皮膚(上支持帶)和深筋膜(下支持帶),為皮膚與下方組織提供動態和靈活的錨點。
深層隔膜稀少、較薄且呈斜向,組織較少,使得淺和深筋膜之間具有較大的自主性。相反,淺層隔膜短、垂直定向且密集,將淺筋膜與皮膚連接,其定向因區域而異。
淺筋膜的局部分布
在腳底和手掌的皮膚下,淺筋膜似乎缺失,因為它與下面的深筋膜融合,形成所謂的掌筋膜和足底筋膜。
在面部水平上,已發現淺筋膜與深筋膜之間的粘附點,其功能是分隔相鄰的脂肪隔室或脂肪隔室與解剖空間。此外,在面部,淺筋膜包裹著所有的表情肌肉,通常稱為面部的SMAS(淺層肌腱系統)。
在顱骨部位,淺筋膜變得非常纖維化,稱為頭蓋腱膜。
在臀部區域,淺筋膜在上部區域清晰可見,但在下臀部區域的描述就變得更加困難,此區域似乎完全由帶有蜂窩狀隔壁的脂肪小葉組成。
淺筋膜呈現出典型的纖維結締組織特征,形成由細胞、纖維和細胞外基質組成的結構:松散交織的膠原纖維與高含量的彈性纖維相混合。此外,這種組織內還富含免疫細胞,并且遍布一張細密而龐大的血液和淋巴管網絡。
淺筋膜的厚度
淺筋膜的厚度可以根據其解剖位置、體重指數(BMI)、年齡、性別和病理生理情況而有所變化。
通過超聲成像,淺筋膜呈現為一種高回聲組織,與周圍組織形成良好的對比,但必須考慮因儀器、探頭、患者位置以及個體內外差異引起的可變性。
身體不同區域的淺筋膜厚度和層數明顯不同,可能呈現為單層、雙層或三層。此外,皮下組織的厚度與淺筋膜的總厚度 及其形成的各層的平均厚度顯著正相關。
一般而言,在身體的后部區域,淺筋膜的定義比較模糊,但厚度較大,特別是在軀干、 大腿部位和手臂的后部區域。與身體的外周區域相比,軀干和大腿部位也更厚。
性別差異也很明顯:女性在相同區域的厚度明顯大于男性,而其他研究者分析得出,男性的下腹部厚度(平均528.336 ± 38.48 μm)大于女性(平均390.822 ± 36.24 μm)。
在大腿部位,通過超聲成像測得的淺筋膜平均厚度為:前側490 ± 140 μm,內側520 ± 100 μm,外側420 ± 120 μm,后側500 ± 110 μm。組織學測量的平均厚度為146.6 ± 31.5 μm,但厚度并不均勻:前側平均厚度為153.2 ± 39.3 μm,內側128.4 ± 24.7 μm,外側154.0 ± 28.8 μm,后側148.8 ± 33.2 μm。
在腹部,淺筋膜呈多層(3到7層),在中線處層數較多,向側面推進時層數逐漸減少,因層間逐漸融合,淺筋膜在下腹部的厚度大于上腹部,男性的平均厚度分別為下腹部528.336 ± SE38.48μm,上腹部364.165 ± SE22.49μm;女性的平均厚度分別為下腹部390.822 ± SE36.21μm,上腹部315.822 ± SE56.93μm。
背部的淺筋膜是最厚的,平均厚度為600 μm(0.6到0.7毫米),其次是腰部(厚度相似,但平均稍薄)。在乳頭乳暈復合體(nipple-areola complex)存在一條超密的淺筋膜線,平均厚度為309 ± 171 μm,可在矢狀切面下的皮膚下方看到。這條線在NAC區域下方轉彎,在該點變得非常厚。這一測量對于乳腺下整形術非常重要。然而,乳腺筋膜的厚度在生活的不同階段,尤其是在女性中,往往會發生改變。
上肢的淺筋膜平均厚度為450 ± 100 μm,手臂的后部(530 ± 100 μm)厚度大于前部(400 ± 100 μm),而前臂的前部(400 μm)和后部(410 μm)之間則沒有統計學上的明顯差異。
淺筋膜的細胞群體
與深筋膜類似,淺筋膜組織中以成纖維細胞為主。這些成纖維細胞隨機分布,負責維持組織的結構完整性,以及產生細胞外基質的前體物質,如膠原和彈性纖維,有助于基質的組織和重塑。許多脂肪細胞分布在膠原纖維之間,呈小簇狀。研究表明,淺筋膜中發現一些前脂肪細胞,這些細胞形成了在表層和深層脂肪層中的皮膚支持帶(retinacula cutis)。
此外,在下腹部淺筋膜中觀察到每平方毫米有20.4 ± 9.4個肥大細胞,這些細胞位于膠原纖維之間,靠近血管壁和神經纖維。這些細胞能夠與其他炎癥轉瞬細胞共同參與早期炎癥階段,在組織愈合和再生過程中發揮作用,進一步證實了皮下組織和淺筋膜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而且,淺筋膜的祖先起源于動物的肉膜(panniculus carnosus),在某些區域還可能存在肌纖維,例如在頸部(稱為頸闊肌 platysma),面部(淺層肌腱系統 SMAS),肛門區域(外肛門括約肌)和陰囊(多托筋膜 dartos fascia)。實際上,在所有這些區域的淺筋膜中都發現了肌纖維。
淺筋膜的纖維成分
淺筋膜由纖維脂肪層組成,這些層相互連接,主要由松散排列的膠原纖維構成(見圖1-B),并與豐富的彈性纖維交織,縱向和橫向排列,同時穿插著血管和神經,沿三個軸向分布。不同身體區域淺筋膜的厚度和亞層數可能與該部位每天承受的壓力成正比,這進一步確認了組織的特定組成對其機械性能和功能的直接影響。
膠原纖維具有良好的抗拉強度:它們能夠承受相當大的拉伸力,而長度變化不顯著,但同時也具有柔韌性。淺筋膜中含有大量彈性纖維,形成三維網絡,橫向纖維占主導地位。彈性纖維形成一種蕾絲狀圖案,在某些區域以不同層次穿透膠原束,保護神經,同時確保血管和淋巴管的正常功能。一些研究者評估了膠原纖維與彈性纖維的比例,發現其比例約為1:1。例如,在下腹部,膠原纖維占13.455 ± 3.960%,而彈性纖維占14.602 ± 5.244%。
這一彈性纖維的百分比也與Pirri等人發布的數據一致,他們發現大腿的淺筋膜中彈性纖維占13.5%,是筋膜層(大腿深筋膜)中彈性纖維的十倍。
實際上,這一比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生理性變化:在年輕人中,淺筋膜的彈性更強,使得皮下組織能夠適當地響應來自各個方向的壓力刺激而不受損傷,因此能夠恢復到其初始狀態。淺筋膜中的彈性纖維不形成束狀,而是以網絡狀形式存在,具有許多分支,并與其他纖維相互連接。彈性纖維比膠原纖維細,容易拉伸,并具有較高的回彈能力。
在胸部和腹部區域進行的機械測試觀察到,淺筋膜是各向異性的,橫向(側-中方向)比縱向(頭-尾方向)更為堅硬和韌性。此外,胸部的強度和楊氏模量顯著高于腹部(在側-中方向的結果更為顯著),但在兩者中斷裂時的變形幾乎與負載方向無關,這得益于高含量的彈性纖維。應力松弛測試突顯了淺筋膜的粘滯特性,不同方向間的應力衰減沒有顯著差異:大部分應力減少發生在休息的第一分鐘,300秒后平均殘余應力達到37%。
在病理條件下,例如在瘢痕存在時,組織的承載能力降低30%,并在瘢痕形成后持續數年。
淺筋膜的神經支配
盡管淺筋膜被認為是繼皮膚之后第二個神經支配最豐富的組織(Fede et al., 2020),但其神經支配的研究仍然有限。已有研究表明,淺筋膜的神經支配率高于深筋膜:皮膚的神經支配面積為0.73% ± 0.37%,淺筋膜為0.22% ± 0.06%,深筋膜為0.17% ± 0.17%。
淺筋膜中的神經纖維顯示出密度為33.0 ± 2.5/cm2的特征。一些神經束較大(平均直徑為21.1 ± 12.2 μm),但大多數穿透該組織的神經則非常細小(平均直徑為4.8 ± 2.6 μm),形成了一個供給該組織的大量小神經纖維網絡。神經纖維分布在血管周圍、脂肪細胞附近以及結締組織中。膠原束中存在神經纖維進一步確認了淺筋膜的感覺角色及其在疼痛感知中的潛在影響,盡管在腹部和髖部區域并未發現巴基尼小體或魯夫尼小體,這與在足底筋膜水平的觀察相反。
對酪氨酸羥化酶(TH)標記物的免疫染色呈陽性,確認了淺筋膜中存在交感自主神經系統,其相對百分比為33.82%,而S100/TH陽性比率為2.96,這暗示了其作為血管收縮劑和調節淺筋膜血管化的可能角色。然而,其中一些交感神經末梢并未終止于血管,因此其功能仍存在爭議:它們可能具有營養活動、疼痛調節的作用,調節由觸碰引發的機械性痛覺過敏,或在控制筋膜的緊張度和剛度方面發揮作用。
淺筋膜的特定神經支配及其與皮膚的密切關系表明,這種神經支配是皮膚區域感知的一部分。此外,TH陽性纖維的豐富存在顯示,壓力、溫度和創傷可能不僅影響皮膚的交感活動,還會影響淺筋膜,從而定義其在熱調節、外部感知和疼痛調節中的功能。
淺筋膜的血液供應和淋巴網絡
淺筋膜通過一個密集而細的血管網絡得到豐富的血液供應,該網絡由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和淋巴段組成,呈縱向和橫向遍布,橫貫其全厚度,Scarpa筋膜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在腹部淺筋膜中,動脈血管占據6.20 ± 2.10%,靜脈血管占2.93 ± 1.80%,但不同區域之間似乎存在差異。
Tao等人在前臂的研究中發現,血管的數量較少,約為2.7 ± 2.1%。這些血管的直徑在13至65 μm之間,其中動脈的平均直徑為54.24 ± 15.80 μm,靜脈為60.10 ± 1.04 μm,而較小血管的直徑為17.28 ± 3.84 μm。所有這些血管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奇妙的網絡,并沿直線和曲線的路徑與筋膜基質的細胞和細胞外成分緊密接觸。血管的分支良好,交叉點密度為3.40 ± 1.90個/mm2,空間分布相對均勻,確認了整個淺筋膜空間被血管所滲透。
Tao及其同事分析前臂的全厚度區域(從皮膚到肌肉)時顯示,橫肌間空間和切皮動脈的分支在淺筋膜層相結合,形成反復分叉的縱向動脈鏈。Wang等人的尸體研究則表明,下肢的穿通血管有三大主支:兩條皮膚支(縱向和斜向,進入皮下層)及一條淺筋膜支,后者在淺筋膜中行走并與附近的穿通血管連接。淺筋膜網絡向脂肪小葉發出分支,形成毛細血管網絡,從而使淺筋膜和深筋膜網絡相互溝通。
最近,Albertin等人證明了淺筋膜內存在淋巴叢。淋巴管呈扁平狀,平均直徑為19.5 ± 4.77 μm。淋巴管沿著皮膚向上延伸,穿過皮下脂肪組織,伴隨皮膚下的支持帶結構(retinacula cutis),直到接近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形成卷曲的管狀結構。淋巴管網絡與鄰近的靜脈和動脈相伴,沿不同方向(縱向和橫向)分支,跟隨膠原和彈性纖維的取向。
Friedman及其合作者在研究中觀察到,淋巴管存在于皮膚、淺筋膜(Scarpa筋膜)和松散的腺樣組織中,但在深層或淺層脂肪中未見。這些研究發現,在人類前腹壁中,淋巴管的最高濃度位于皮膚(平均82.6%),而Scarpa筋膜中含有9.4%的淋巴管。Albertin及其合作者則評估了淋巴管的陽性面積百分比(內皮陽性因子D2-40),顯示在皮膚層的陽性區域為0.095 ± 0.018%,與SF層(0.122 ± 0.029%;p > 0.05)相比沒有顯著差異。
通過在乳腺上外側象限的腺體組織中注射染料,Wuringer等人證明了乳房水平的淺筋膜內存在淋巴管,顯示一些淋巴管在淺筋膜中單獨分布,并向腋窩淋巴結引流。
淺筋膜的病理學影響
了解淺筋膜的宏觀和微觀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筋膜功能障礙中發生的特定變化,從而促進更有針對性的治療和療法。與深筋膜一樣,淺筋膜最初也僅被視為一種惰性膠原層,長期以來被忽視。實際上,淺筋膜具有自身的特征,神經和血管豐富,并且擁有淋巴叢,因此在多種病理情況下可能會發生改變。
01.
橘皮組織
首先,淺筋膜與皮下脂肪組織緊密相連,因此與橘皮組織(cellulite)密切相關。橘皮組織是一種常見的美學問題,主要影響女性,其特征是覆蓋臀部和大腿后側區域的皮膚外觀不均勻。
通過對病變組織的全厚度研究,發現皮膚層的異質性是由于組織約束力(主要由皮膚支撐結構決定)與向外推力(由脂肪細胞體積增加引起的)之間的不平衡造成的。皮下結締組織的纖維化縮短了隔膜,改變了皮膚表面,因此與約束力和擠出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有關,這增加了間質壓力。
淺筋膜在這一病理過程中所涉及的證據包括與橘皮組織凹陷相關的短而斜的隔膜,其中93.4%源自該結構(其余的隔膜源自深筋膜),以及在非嚴重橘皮組織水平上已存在的淺筋膜增厚。
此外,相較于對照組,肥胖者的淺筋膜更厚。這些改變似乎并不均勻,Pandey等人的研究表明,下腹部的淺筋膜相較于上部,其彈性支持、膠原和羥脯氨酸含量相對較低,這可能是肥胖時下腹部皮膚屈曲程度大于上部的原因之一。
02.
傷口愈合與瘢痕
在傷口愈合過程中,淺筋膜被證明是至關重要的,它通過動員其細胞外基質,在傷口床中充當臨時基質。一旦動員,筋膜基質會失去彈性并脫水,變成剛性的纖維瘢痕。
然而,這種組織的重組,特別是當導致筋膜和支撐結構增厚時,會引發炎癥并導致瘢痕附近區域的僵硬。由于淺筋膜的厚度存在年齡和性別依賴性差異,因此在傷口愈合過程中組織的不同參與也被觀察到:皮膚較薄而淺筋膜較厚的組合(在女性中常見)可能會導致皮膚損傷更容易入侵筋膜隔室。這會使女性的基質更頻繁地動員,從而造成更大且病理性的瘢痕。
另一方面,老年患者由于淺筋膜隨著年齡變薄,極端瘢痕的風險較低。
03.
淋巴水腫
考慮到淺筋膜與淋巴管之間的強烈相互作用,可以推測這兩個因素在淋巴水腫等問題中可能會相互影響。這一理論得到了觀察到腫脹腿部的淺筋膜和皮膚支撐結構厚度顯著增加的研究支持。
淺筋膜的平均相對厚度增加206.0%高于對照組,而初級與次級淋巴水腫之間的厚度沒有顯著差異。然而,Pirri等人的研究并未發現淋巴水腫肢體的淺筋膜厚度與對側相比有變化。實際上,淋巴水腫可能導致筋膜的改變及其隨之而來的損傷,但與此同時,淺筋膜的改變也可能影響其內的淋巴引流,因為膠原和彈性纖維引導淋巴流動,形成低阻力通道,促進間質液體的移動。
04.
外科手術
淺筋膜還可以用于重建外科手術中創建筋膜瓣,例如肩胛旁的筋膜皮膚游離瓣或皮膚瓣,得益于其高血管化和與下方組織的粘附能力,或可用于美容手術中提升側面中臉軟組織,達到顯著且持久的年輕化效果。
05.
腫 瘤
淺筋膜也能作為腫瘤發展的屏障,尤其是在皮下層的腫瘤:良性病變通常與筋膜保持分離,而惡性病變則會適應其存在,甚至滲透其邊緣。這些特征使得淺筋膜在軟組織腫瘤的良惡性分類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06.
循 環
此外,豐富的血管和自主神經支配可以幫助理解淺筋膜與體溫調節、淋巴流動和靜脈循環之間的關系。Caggiati等人(1999)強調,淺筋膜是大隱靜脈壁的優秀支撐,借助眾多纖維隔膜支撐外部的外膜;如果淺筋膜發生改變,可能會異常拉伸靜脈壁,導致靜脈變形和靜脈瓣功能不全。
07.
壓力與免疫
近期對淺筋膜大量交感神經支配的研究表明,淺筋膜也可能受到慢性壓力狀態的影響。慢性壓力導致的變化也可能影響免疫系統,涉及TGF-β1/Smad2/3/Foxp3軸,導致淋巴細胞凋亡和免疫抑制。這些方面可能暗示淺筋膜在纖維肌痛機制中的潛在作用,患者通常顯示出皮膚纖維與血管接觸的纖維長度減少,暗示交感神經元與纖維肌痛患者常提到的熱容忍性受損之間可能存在關系。
隨著對淺筋膜的深入研究,它的功能愈加復雜。淺筋膜在組織組合和動員中起著重要作用,為傷口修復開辟了新視角。它還可能參與重建手術,以及由淋巴運輸變化(如淋巴水腫)引起的臨床表現的疼痛管理。其豐富的自主神經支配可以受到壓力或溫度突變的影響。
其中,淺筋膜系統內富含著細薄而巨大的血液和淋巴管網絡,而淋巴管在不同的皮下層有不同的分布。淺層脂肪組織與深層脂肪組織的淋巴管總含量相當,但直徑明顯不同--淺層脂肪組織的淋巴管直徑(11.6±7.7 μm)比深層脂肪組織(22.5±12.77μm)小。不同規格的淋巴管,在收集和運輸間質液方面發揮不同的功能作用。
此外,我們關于淋巴管分布的新認識將使我們減少術后癥狀或問題,并改善治療結果。
考慮到淺筋膜與淋巴管之間的強烈相互作用,這兩個因素在淋巴水腫等問題中可能會相互影響:淋巴水腫可能導致筋膜的改變及其隨之而來的損傷。但與此同時,淺筋膜的改變也可能影響其內的淋巴引流,因為膠原和彈性纖維引導淋巴流動,形成低阻力通道,促進間質液體的移動。
在傷口愈合過程中,淺筋膜被證明是至關重要的,它通過動員其細胞外基質,在傷口床中充當臨時基質。一旦動員,筋膜基質會失去彈性并脫水,變成剛性的纖維瘢痕。
然而,這種組織的重組,特別是當導致筋膜和支撐結構增厚時,會引發炎癥并導致瘢痕附近區域的僵硬。
#2
筋膜手法診療
筋膜手法與淋巴水腫
一名女性患者,在2022年12月因意外跌倒導致肱骨骨折后,開始了右上肢的康復計劃。最初采用上肢支架進行骨折保守治療,4日后接受了鋼板手術固定。兩個月后拆除石膏,并開始接受物理治療。
病史采集
2004年,她接受了左乳房切除術,切除了腋窩淋巴結;2019年,她發生了右股骨骨折,用髓內釘進行了手術治療。
患者主訴右上肢有沉重感,手臂前部靠近疤痕處疼痛。檢查右上肢時,發現肩部前部的疤痕非常紅,手臂皮膚干燥,整個肢體水腫。
運動驗證
在進行運動驗證時,疼痛加劇,特別是在手臂前屈80°、外展45°和外旋的運動中。此外,兩個月來,她一直在抱怨右側頸部的橫向疼痛,這種疼痛隨著右側傾斜而加劇。
觸診驗證
在觸診驗證過程中,發現疤痕近端區域存在皮膚過敏反應,腋窩淋巴結略有增大,肘部淺筋膜活動性差。
手法處理
所進行的治療針對淋巴系統的淺筋膜,因為患者的皮膚活動性降低、水腫、皮膚干燥、淋巴結輕微腫脹,疤痕附近過敏。
治療的點和象限如下:右側CL象限的淋巴結、右側AN-LA-TH2、右側AN-LA-HU、右側AN-LA- CU。
治療結果
針對淺筋膜的 2 次治療后,患者感覺右側水腫和沉重感減輕,上肢和頸部運動更加流暢。
#3
小 結
筋膜手法與淋巴水腫
隨著對淺筋膜的深入研究,它的功能愈加復雜。淺筋膜在組織組合和動員中起著重要作用,為傷口修復開辟了新視角。它還可能參與重建手術,以及由淋巴運輸變化(如淋巴水腫)引起的臨床表現的疼痛管理。其豐富的自主神經支配可以受到壓力或溫度突變的影響。
所有這些證據突顯了淺筋膜的復雜而迷人的作用,應在臨床實踐中予以重視!學習并掌握如何通過包括淺筋膜在內的筋膜系統,來解決好肌骨以及內部功能障礙等問題,也是意大利筋膜手法的根本目標。
筋膜手法術語注釋 (部分)
MFU是身體的一組“運動單元”,這些運動激活單關節和雙關節肌纖維,從而使身體沿著特定方向運動。它表達了三個運動平面(矢狀、冠狀、水平面)上的6個運動方向:
? 向前運動(AN),指身體在矢狀面向前移動;
? 向后運動(RE),表示矢狀面的向后運動。
? 向外運動(LA),指在冠狀面上側屈或外展軀體;
? 向內運動(ME),也是指在冠狀面上運動;在四肢,相當于內收運動,在軀干則是一種感知功能而不是一個特定的運動。
? 外旋運動(ER),表示在水平面的向外旋轉運動;
? 內旋運動(IR),表示在水平面的向內旋轉運動。
筋膜手法將全身分為14個節段,分別是:
? CP,頭,包括頭以及三個子單元(CP1,眼;CP2,下頜骨;CP3,耳);
? CL,頸,包括頸部及C1~C7;
? TH,胸,包括肋骨和12節胸椎;
? LU,腰,包括腰椎,及臍與劍突之間的腹部;
? PV,骨盆,包括髂、骶骨、恥骨聯合、部分坐骨;
? CX,包括髖關節,大腿上半部分、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
? GE,膝,包括大腿下半部分,前側至脛骨結節,后側至小腿三頭肌的近端 1/3;
? TA,踝,包括膝關節下方至踝關節;
? PE,足,包括跟骨、骨以及所有的跖骨和趾骨;
? SC,肩胛,包括肩胛骨和肩帶肌肉;
? HU,骨,包括盂肱關節、三角肌、肱二頭肌以及肱三頭肌;
? CU,肘,包括上臂遠端2/3,前臂近端1/3,肱二頭肌、肱橈關節及肱三頭肌;
? CA,腕,包括前臂遠端2/3,近端腕骨;
? D I,指,包括手部、遠端腕骨、掌骨和指骨。
隨著對淺筋膜的深入研究,它的功能愈加復雜。淺筋膜在組織組合和動員中起著重要作用,為傷口修復開辟了新視角。它還可能參與重建手術,以及由淋巴運輸變化(如淋巴水腫)引起的臨床表現的疼痛管理。其豐富的自主神經支配可以受到壓力或溫度突變的影響。
所有這些證據突顯了淺筋膜的復雜而迷人的作用,應在臨床實踐中予以重視!學習并掌握如何通過包括淺筋膜在內的筋膜系統,來解決好肌骨以及內部功能障礙等問題,也是意大利筋膜手法的根本目標。
文獻來源:Fede, C.; Clair, C.; Pirri, C.; Petrelli, L.; Zhao, X.; Sun, Y.; Macchi, V.; Stecco, C. The Superficial Fascia: A Narrative Review. Preprints 2024, 2024122103. https://doi.org/10.20944/preprints202412.2103.v1
來源:派康學府 本文部分內容為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