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天下苦秦久矣”這是秦朝末年,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之后,起義軍中廣為流傳的一句口號。
大體意思就是整個天下都因為秦朝的統治而苦不堪言。距離秦朝平定六國,建立起大一統王朝才不過僅僅二世不到五十年,為了避免秦朝會出現治下百姓逃亡暴動的現象呢?
秦朝發生大規模百姓逃亡起義的現象,十分值得我們進行深層次的剖析。
百姓大規模逃亡現象的起源與發展
既然秦朝末年發生了老百姓大規模逃亡的現象,那么大家對此都應該存有疑問:難道中國古代社會百姓逃亡的現象是從秦朝開始的嗎?
史學家對這個問題也同樣重視,但是當他們翻閱了大量古籍,考察了大量的古跡之后,得出結論: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有百姓逃亡的現象了。只不過當時百姓逃亡的規模并不是很大,所以才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因此,百姓逃亡的現象并非起源于秦朝。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在商周時期便已經出現了百姓因為不堪政府的暴政而逃亡的事件了。
例如說商朝末年商紂王統治時期,由于統治者昏庸無道,對百姓實行高壓統治政策。使得大批老百姓無法生存下去,只能紛紛逃亡另尋生路。
再比如說西周末年,“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鬧得民怨沸騰,于是大量的百姓也不愿意繼續被這種昏庸的國王統治,便開始大規模地逃亡了。
不過由于商周時期的社會大體上還算穩定,所以百姓逃亡的現象,也僅僅發生于某位統治者的在位期間,并不會擴大加劇。到了西周東遷之后的春秋戰國時期,百姓的大規模逃亡現象便開始加重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第一個大分裂的時期。西周東遷之后,周天子所能掌控的土地以及軍隊少之又少,隨之而來的是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
一些實力比較強大的諸侯,逐漸凌駕于周天子之上,想在諸侯之中確立霸主的地位,甚至最終取代周天子成為天下的主人。因此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彼此征伐不斷。
頻繁的戰亂使得社會陷入了急劇的動亂之中,兵荒馬亂之下,老百姓想要安穩地過太平日子自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社會上自然會出現那些不堪重負的老百姓大規模逃亡的事件。根據不完全統計,春秋戰國時期老百姓逃亡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原因:要么就是因為頻繁的戰亂,使得他們沒有辦法安心過著自給自足的耕種生活,使得他們不得不逃亡到相對安全的地方謀生。
要么就是因為實在繳納不起自己國家的重稅而被迫逃亡。還有的人是因為卷入自己國家的政治斗爭之中,無奈之下只能背井離鄉的。
例如說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最開始便是卷入了國內的繼位風波。不得已之下逃亡國外,最后在管仲等人的輔佐下,才重新回到齊國執掌大權,讓齊國成為了春秋首霸。
不過說到底,在逃亡的人中雖然有像齊桓公這樣的落魄貴族子弟,但更多的都是沒有身份的平民百姓。而他們逃亡的原因也非常簡單,就是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試想如果能安安穩穩地過日子,誰又想背井離鄉呢?
百姓們之所以逃亡,不都要么是因為統治者殘暴不仁,又或者是自己的國家被其他國家占領,迫不得已嗎?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姓的逃亡,大部分都是因為第二種原因,即自己的國家被別國所侵占。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想稱王稱霸甚至取代周天子成為天下共主,自然一門心思想要滅掉其他的國家。
秦朝針對百姓流亡做出的舉措,以及適得其反的原因
既然春秋戰國時期,百姓逃亡的現象如此之嚴重。那么秦國在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建立起大一統王朝之后,都實行了什么樣的舉措,來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呢?
最后又是因為什么原因,在秦朝建立不過二世之后,就出現了百姓再次大規模逃亡甚至暴動起義,以至于秦朝滅亡的現象呢?
事實上,春秋戰國時期,人口大規模逃亡的同時,各國的統治者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人口的數量是十分重要的。
老百姓不僅是國家的賦稅來源,更是勞動力、軍隊以及生產力的來源。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越大,那么這個國家的國力往往也越強大。反之則弱。
1、戶籍制度與六國遺民的反抗
因此在統治們的眼里,阻止這種因百姓逃亡而引起的人口流失是很有必要的。戰國晚期的時候,當時還是秦王的秦始皇就率先在秦國內,試驗起了阻止百姓逃亡的辦法。這套辦法便是戶籍制度。
戶籍制度的內容并不難理解,就是政府派官員到民間去,將每個地方有多少人有什么人全都摸清楚之后,全部登記在戶籍冊里,再由政府下達命令,嚴禁各地之間的居民流動。這樣一來,即便各地有一些膽大包天的人還敢逃亡,官府也能第一時間發現,并且予以制止。
秦國的這套戶籍制度,也是秦國能在六國之中脫穎而出的一大原因。百姓不再逃亡之后,政府的稅收以及生產就有了保障,國力自然會強大起來。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后,這套戶籍制度就被中央政府推行于全國,起到了很好的成效。
不過秦朝以武力攻滅六國,又施行了一系列大一統的措施,想要抹去六國留下的痕跡。這樣的做法,自然會遭到許多原有的六國遺民的反對。
這些人怨恨秦朝,自然不肯乖乖地執行秦朝的戶籍制度。于是便帶頭反對政府制度的戶籍政策,策動大批的六國遺民進行逃亡。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西漢的開國功臣張良。張良原本是戰國六國之中的韓國人士。秦滅亡六國之后,張良每時每刻都在想著刺殺秦始皇,為自己的國家報仇。
然而由于謀劃不當,張良不僅沒有能夠成功地刺殺始皇帝,反而打草驚蛇險些令自己被捕。無奈之下,張良只好開啟了逃亡之路,最后成為了漢高祖劉邦的謀士,總算是報了亡國之仇。
像這樣因為不愿受秦朝統治而逃亡的六國遺民還有很多,他們后來大多都成為了秦朝末年起義中的生力軍。所謂“秦實亡于六國也”就是這么一回事。這些六國遺民流亡之后反而成為了反抗秦朝統治的主力。
2、亂世用重典適得其反
除了依靠戶籍制度來限制百姓逃亡、人口流失之外。“亂世用重典”秦朝還為此制定了嚴苛的法律。秦朝的法律實行“連坐法”,意思是只要一家中有一人逃亡,違反了秦朝的法律。
那么這一整家子人,甚至是附近的鄰居都要受到牽連。這樣嚴苛的刑罰不僅僅只適用于逃亡,只要觸犯了秦朝的任意一項法律,都要被連坐。
雖然說治亂世用重典是沒有錯。但是秦朝的連坐制度有些太過于嚴苛和不近人情了。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原本秦國治下的百姓,也因為害怕觸犯律法,而不得不走上了逃亡之路。如果觸犯律法懲罰的只有自己那自然不算什么,但是禍及家人是人們所不能忍受的。
例如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開國功臣彭岳。他原本就是秦國治下的百姓。家中貧窮的他迫于生計,只能落草為寇。
按照秦朝的律法,不僅彭岳本人要被處斬,他的整個宗族大大小小數百口人都難逃一劫。無奈之下,彭岳只能帶著全宗族的人一起逃亡,最后投奔到劉邦的手下。
那么秦朝的律法中,對于觸犯法律罪不至死的人,難道就沒有別的安置方法嗎?當然是有的,根據近些年出土的《睡虎秦簡》中記載,那些觸犯秦朝律法程度較輕的罪犯,一般都被政府充作苦役,發配到邊疆修筑防御工事。
秦朝建立了一座極其雄偉的防御工事,那便是長城。也就是說大部分罪不至死的罪犯,都被秦朝政府發配去修筑長城了。
用罪犯當苦役,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看來是一件好事。像我們如今也經常讓罪犯進行勞動改造。
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從秦朝統治的中央地區到邊遠的長城,有著很長的一段距離。一路上,光是由于水土不服而病死的罪犯就不在少數。
更別提如果沒有按照約定的時期趕到長城,會被追究責任,連坐整個家族。這樣一來,罪犯們最終還是難逃一劫。
譬如陳勝吳廣,便是因為大雨誤了工期,懼怕于秦朝律法嚴苛的刑罰。才一不做二不休,殺死了看守的士卒,鼓動這些被發配的勞役們流亡起義的。所以秦朝末年的農民大起義,實則發源于百姓的逃亡。
“天下苦秦久矣”,人們或是出于身為六國遺民不肯接納秦朝的原因而逃亡,又或者是因為不堪于秦朝嚴苛的刑罰而逃亡。
總而言之,秦朝建立不久之后,社會上便出現了百姓大規模逃亡的現象。百姓的大規模流亡,最終發展成了暴動起義,滅亡了秦始皇心心念念想要“千秋萬代”的大秦帝國。
結語:
秦代百姓逃亡的現象在秦始皇駕崩,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愈演愈烈。胡亥為政昏庸,不僅大興土木建造奢華的宮殿,還好大喜功肆意發動戰爭。
使得全國上下民怨沸騰。昏君胡亥的種種舉措,更加加劇了百姓們心中的怨氣。使得百姓流亡起義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最終發展成為了席卷整個國家的農民大起義,葬送了整個大秦帝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任何時代百姓才是社會的根本。
參考資料:
《國史大綱》
《睡虎地秦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