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就在西方媒體還在為烏克蘭的“反攻神話”搖旗吶喊時,現實卻一記重拳砸下——4月8日,俄羅斯宣布,俄軍已收復庫爾斯克州與烏克蘭邊界地區的最后幾個重要村莊之一,標志著烏軍此前聲勢浩大的越境攻擊幾乎全面潰敗。這場被稱為“二戰以來最大規模外國軍隊入侵俄羅斯領土”的行動,如今已幾近土崩瓦解。
回顧烏克蘭去年8月開始的越境行動,外界曾一度認為基輔在戰場上掌握主動,數十個俄境內定居點落入烏軍之手,甚至被西方媒體描繪為“戰略轉折點”“俄軍防線出現裂口”。然而,僅僅幾個月過去,局勢便徹底反轉。俄軍通過連續性地面推進和高強度炮火打擊,重新掌控了絕大部分失地。烏克蘭此前高調的軍事冒險,終究還是被地緣政治和軍事現實教訓了一番。
俄國防部此次特別提及古耶沃村的收復,該村不僅是一個地理坐標,更象征著俄軍在邊境戰線上徹底遏制住烏軍滲透的節點。而戰場的另一面,是澤連斯基7日首次承認烏軍正在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地區展開行動,試圖制造第二戰場,牽制俄軍兵力。但從克里姆林宮的冷漠回應來看,俄方顯然對此胸有成竹,甚至無需多言。
烏克蘭的這場越境作戰,究竟帶來了什么?除了為西方提供一時的宣傳素材、讓澤連斯基的國際籌款之旅多了點談資,實質上的戰略收益幾乎為零。烏軍不僅未能撼動俄軍的縱深防線,反而因前線攤牌過快、補給線拉長、兵力配置分散而陷入多線被動。如今被逐步逼回原點,不僅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戰略判斷上的一次嚴重誤判。
而俄羅斯的回擊方式也愈發強硬與系統。從3月起,俄軍在庫爾斯克、別爾哥羅德一線集中部署火力密集型裝備,如“冰雹”122毫米多管火箭炮系統,對烏軍陣地實施高頻次覆蓋打擊,不再容忍任何形式的“襲擾式滲透”。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在政治與輿論層面也全面出擊。普京公開呼吁烏克蘭士兵投降,并嚴詞警告稱,任何被俘的烏軍將被視為“恐怖分子”遭刑事追訴。這是一次明顯的戰爭語境升級,直接將烏克蘭行動從“戰爭行為”轉化為“刑事犯罪”,意在徹底切斷對方的合法性敘事空間。
這背后,是克里姆林宮對戰爭態勢與國際博弈的精準掌控。當前全球局勢正面臨重新洗牌:美國深陷內政泥淖,援烏資金難產;歐盟多國因經濟下行和能源危機對繼續軍事支持持保留態度;而“全球南方”國家早已對西方雙標厭倦至極。俄烏沖突雖仍持續,但已經從“全面戰事”逐漸轉入“有限控制”與“對抗穩定”并存的階段。而在這種新格局中,俄方顯然正逐步收復失地、奪回話語權。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俄軍不僅是在打軍事仗,更是在打政治仗、心理仗和國際輿論仗。他們將前線平民撤往東部“安全區”,一方面減少烏軍攻擊的宣傳素材,另一方面營造“保護者”的道德制高點。這種操作,在外界看來或許是戰術性的,但在俄羅斯內部,則有效穩固了國內對戰爭的支持與共識。而反觀烏克蘭,持續動員、前線減員、資源告急、民眾疲憊,已逐漸顯露出“拖不動”的端倪。
在長達兩年半的戰火中,烏克蘭不斷嘗試以奇襲、反攻、外援等方式“突破僵局”,但每一次嘗試都在俄方系統化防御面前化為泡影。如今試圖越境將戰火引入俄羅斯本土的策略,雖令人震驚,但終究難以撼動大局。烏克蘭既沒有足夠的兵力打持久戰,也沒有足夠的國際資本再支撐一場全面對俄戰爭。越境攻擊,不過是一次破釜沉舟的政治豪賭,賭輸了,就連輿論都將倒向曾被妖魔化的“侵略者”。
這場戰事正變得愈發不對稱:一邊是裝備升級、后勤穩定、戰略收縮后的俄羅斯;一邊是疲于奔命、前線潰散、西方支援乏力的烏克蘭。當戰線推回到邊境,戰爭的象征意義已經改變,烏克蘭從“防御國家”淪為“挑釁一方”。
邊境上的火光仍在燃燒,但勝負的輪廓已日漸清晰。俄軍的推進不僅是軍事動作,更是一種反制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