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面對越南的一再挑釁,我國決定發動自衛反擊戰。在一個月的時間后戰斗結束,我國以一場霸氣的勝利回擊了侵略者。不過在戰后,不少人發現在這場戰斗中有兩個問題值得深究,一我國的兵力充足,為何戰場上十有八九都是新兵蛋子?二這么多新兵蛋子面對美軍都打不下來的越南,是如何取得最后的勝利的?
從新中國成立以后,解放軍的人數就一直不斷上升。在解放戰爭結束的時候,我國光是一線戰斗人員就達到五百萬之多,可在建國后國家一窮二白,此時的當務之急是搞基礎建設,沒必要繼續增加兵力,但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后朝鮮戰爭又起狼煙,不得已我國只得繼續擴軍,一直到后來人數達到六百萬之巨。
在朝鮮戰爭結束后,我國實施百萬大裁軍,原先的兵力直接減少一半,剩下的兵力多是回歸地方投入基建中。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到了五十年代末期的時候,蘇聯、印度兩國又對我國虎視眈眈蠢蠢欲動,為此我國再次增兵到五百萬。
從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的時候,我軍的兵力一直維持在五百萬,兵力保持飽和狀態,自然也不會出現新兵參戰的情況。但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前夕,我國在兵力部署做出一個調整,這個方案直接導致越南戰場到處都是新兵。
1975年,部隊改革配置甲種師和乙種師。為了緩解兵力過多帶來的壓力,我國配置甲種師保持滿員狀態,平時都是以訓練戰備為主,隨時都可以進入戰斗,而乙種師是保留部隊的主干力量,平時主要的任務是支援生產,具體的戰備訓練也不多。
在對越戰爭中,我國部署了九個軍的兵力,但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乙種師。而參戰的乙種師必須從短時間從六千人達到一萬二的編制,為了完成編制任務只能不斷的征兵,所以在戰場上看到的十有八九都是新兵蛋子。
這么多的新兵蛋子連槍都沒摸過就要上戰場,這對于不少人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最開始的時候,由于我軍大多數都是新兵蛋子,越南士兵又是本土作戰所以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因此在戰斗一開始,越南領導人看著我方巨大的傷亡,更是信心十足的表示,一個越南士兵能打三十個中國軍人。
士兵的訓練水平、信心都是戰場獲勝的原因,在面對主場作戰且有多年作戰經驗的越南士兵,我方展示一開始出現了不適應,但隨著戰場的深入已經戰斗的加強,乙種師的士兵很快適應了戰場,并爆發了極強的戰斗力。
在每一次沖鋒,每一次射擊,每一次掩護,士兵們用自己的信念鑄就自己的戰斗力,這種骨子里的勇猛,讓每一個歷經血與汗磨練的戰士迅速成長,直至成為一名合格的戰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