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要說抗日戰爭有多艱難,咱拿子彈賬單一擺,立馬明白。八年全面抗戰,中國軍隊打光了17億發子彈,聽著挺威風。可翻開美軍檔案,人家打太平洋戰役,一場就干掉了這么多彈藥。
再看看八路軍、新四軍,靠著撿彈殼、縫彈袋,照樣干翻了上百萬敵偽。今天咱就從一發發子彈里,算一算中國人打贏這場仗的血淚賬!
小米加步槍,咋還贏了?
1937年7月,盧溝橋炮響,全面抗戰爆發。彼時的中國軍隊,子彈奇缺,靠進口早已斷了生路,自產卻又捉襟見肘。八年抗戰,國民黨軍消耗子彈17.09億發,在賬面上看得人熱血沸騰。
可一對比,美軍在太平洋戰役里,為了攻占一座小島,動輒消耗300萬噸彈藥,平均每斃傷一名日軍要用掉約3噸彈藥,這17億發子彈,連美軍一次大規模戰役的消耗都趕不上。
更扎心的是,在這17億發子彈里,八路軍、新四軍得到的連湯都撈不上。全面抗戰前三年,國民黨每年撥給八路軍幾十萬發子彈,算下來,平均每名戰士一年只能摸到一到兩發子彈。
到了1940年以后,國民黨干脆斷供,解放區只能靠繳獲,靠回收彈殼復裝。自己造的子彈,質量參差不齊,常常打出“啞炮”,只有手榴彈和地雷還能指望上。
即便如此,八路軍和新四軍硬是在子彈極其有限的條件下,打出了名堂。根據統計,抗戰期間,八路軍、新四軍總計消耗子彈3000萬至4000萬發,手榴彈約800萬枚,殺傷敵軍高達52萬日軍和同等數量的偽軍。
粗略換算,每斃傷一名敵軍,子彈消耗僅30發,手榴彈7枚。而彼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平均要消耗2000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名敵人。
一個子彈的價格,背后藏著整個國家的血汗。抗戰初期,中國兵工生產極其薄弱,1938年前,國內能自產的子彈極少,大部分槍械裝備靠蘇聯援助。
1938年后,隨著兵工廠西遷,局面才略有起色。然而整個戰爭期間,全國兵工總產量,也不過剛夠填補國軍和地方武裝的缺口,供給八路軍的數量幾乎可以忽略。
八路軍戰士領到子彈的情形,如同分糧票。一個老兵回憶,一次戰斗前分配子彈,班長往每人手里塞五發,臉上寫滿歉意。
子彈在戰場上珍貴得像命根子,連開槍都要掂量半天,能用刺刀絕不用槍,能用地雷絕不開火。
就是在這樣的子彈奇缺背景下,八路軍、新四軍完成了無數次襲擊戰、伏擊戰、破襲戰,把彈藥少到可憐的現實,硬生生打成了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實力。
每一發子彈,都像從牙縫里摳出來的血債賬本,每一個勝利,都是用最少的資源換取最大的成果。
子彈短缺的苦,遠不止兵員吃緊和戰術選擇的局促,連戰斗節奏、攻防部署都因此被迫調整。步兵進攻不能依靠火力壓制,必須貼近肉搏。
防御作戰要挖戰壕、布陷阱,以土法抵抗現代兵器。戰爭中最殘酷的,不是沒有槍炮,而是有槍沒子彈。
每一場戰役開始前,戰士們低頭檢查彈匣,心里掂量著,一顆子彈,要救命用,一顆子彈,要打鬼子用。正是這樣的一槍一彈,縫縫補補,成就了中國抗戰的脊梁。
1939年秋天,隨著戰局惡化,武漢失守,南方重鎮宜昌危在旦夕,敵機頻頻空襲重慶。重慶成為大后方,成為兵工生產的最后希望。
于是,一座座兵工廠,在炮火下拔地而起。
槍聲下的工廠,“炸”不垮的重慶!
1939年冬,長江水氣蒸騰,嘉陵江畔霧氣沉沉。重慶城頭,大轟炸的警報連日不絕。日機從漢口起飛,穿越巴山云霧,專找兵工廠下手。
炸彈落得密密麻麻,江邊地面一片焦黑。但就在轟炸下,重慶依舊挺立為中國戰時最大的武器彈藥庫。
自抗戰爆發以來,全國主要兵工廠分三路西遷,進入川滇黔腹地。到1940年,重慶已經聚集了全國三分之二的槍械彈藥生產線。
在這里,十萬兵工人頂著炮火干活,一邊防空,一邊開機床,口號喊得震天響:“創造犀利的武器,爭取國防安寧!”
九龍坡鵝公巖的巖洞里,隱匿著國民政府兵工署第一兵工廠,曾經響徹中國近代史的“漢陽造”步槍,就是這廠前身的光榮遺產。
搬到重慶后,為躲避轟炸,兵工廠工人們在懸崖峭壁上鑿洞建廠,洞內機器轟鳴,通風不暢,工人們汗水直流。每次空襲警報拉響,工人干脆不躲,咬牙死守機器,一分一秒都舍不得停。
原材料緊缺,工人們就拆廢銅爛鐵來煉鋼;裝備破舊,技師們用土辦法打磨槍膛。生活苦到極點,一頓飯常常只有地瓜稀粥,工棚夜里滴水成冰,可兵工人依然夜夜趕工。
更可怕的是重慶大轟炸。僅1939年到1941年,重慶遭受兩百余次空襲,其中最慘的一次,死傷超過一萬兩千人。兵工廠成了頭號轟炸目標。炸彈轟塌了廠房,劈斷了輸電線,燒光了原料堆。可短短幾天,重慶人又扛起了鋤頭、扛起了石塊,把廢墟堆成了新廠房。
1940年,重慶兵工廠日產槍彈量突破千發,雖遠不夠戰場需求,但一車車、一船船子彈,經由蜿蜒的山路、湍急的江水,源源不斷送往各大前線。正是這血汗筑成的生命線,支撐著中國軍隊在絕境中堅持到了最后。
重慶城的每一聲爆炸,每一片焦土,每一滴汗水,都在告訴世界:一顆子彈,就是一根脊梁,一塊磚瓦,就是一份抵抗。
這條“炸不垮”的生命線,穿越火海,通向了硝煙彌漫的戰場。那里的子彈,同樣見證著另一段令人敬畏的奇跡。
子彈打不多,人命真拼命
1940年夏夜,華北平原悶熱得像個大蒸籠。八路軍各部縱隊悄然集結,準備發動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這場戰役,歷時半年,正面作戰規模空前。但打仗用的子彈,全靠戰前從敵偽軍手里繳獲,加上后方工廠自產補充,總量不過70萬發子彈。
百團大戰中,八路軍殲滅日軍2萬人、偽軍5000人,平均下來,每打死一名敵人只用了不到30發子彈。戰士們分配子彈時,每人兩梭子,打光了就上刺刀,炸碉堡靠手榴彈,破交通線靠地雷和大刀。
更典型的是1944年初的新四軍車橋戰役。那年2月,新四軍三師七旅在車橋鎮與敵激戰三天三夜,消滅日偽軍948人。戰斗中,總共只消耗了9993發子彈,粗算每殺傷一人僅需12發子彈。在全球戰爭史上,如此高效的彈藥使用率,堪稱奇跡。
車橋鎮四面環水,地勢狹窄。新四軍趁夜突襲,白刃肉搏,血戰巷戰。槍聲稀稀拉拉,喊殺聲卻此起彼伏。子彈打光了,就拔刀砍,手榴彈擲盡了,就徒手格斗。敵人眼里看到的,是一群窮得叮當響卻打不死的猛虎。
據新四軍戰報記錄,那次戰役,一連打到最后,全連剩下的子彈只夠一排人使用。但車橋依然拿下,敵軍尸橫遍地,新四軍陣地插上了紅旗。
打光最后一顆子彈,用上最后一口氣,扛住最兇的敵人。這就是抗戰。不是靠子彈多,而是靠人命硬,靠意志撐,靠血肉之軀拼出來的勝利。
當年那些戰士,腰間掛著干癟的彈袋,胸膛里卻裝著沉甸甸的決心。他們明知道彈藥稀少,勝算渺茫,卻從未有過一絲退縮。因為他們知道,每一個人,都要像最后一顆子彈那樣,擊中目標,燃盡自己。
在子彈緊缺得捉襟見肘的八年里,正是這樣一發發、一顆顆,硬生生打出了中華民族的不屈。
參考資料
愈炸愈強的抗日“兵器庫”-新華每日電訊-2020-09-04
從彈藥消耗看中國抗日戰爭之艱苦-軍事史林-200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