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2025年4月,美國政府再出“奇招”,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制造船只征收高額“附加服務費”,理由是“重振美國造船業”。然而,這一政策尚未正式落地,后果就已經開始顯現:亞洲買家正集體拋棄美國農產品,運費暴漲、合同取消、期貨承壓,昔日“農業超級大國”的出口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冷卻期。
根據路透社最新報道,中國、日本、韓國、泰國等傳統美農產品買家正在大幅削減訂單。其中,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買家,正快速減少美豆采購,亞洲貿易商甚至表示,美國谷物“基本已被踢出采購清單”。理由很簡單:誰還愿意為一袋大豆多付幾十萬美元的港口“罰款”?誰還敢在動輒上百萬美元的“停靠費”陰影下押注未來供應鏈?這場由白宮親自導演的“經濟護航戰”,顯然正在把美國出口企業推向懸崖。
特朗普政府打著“國家安全”和“振興航運”的旗號,對與中國有關聯的船舶發動收費戰,結果卻是讓幾乎全球98%的船舶都無法安心靠港。要知道,如今世界航運業的現實是:90%以上的遠洋船舶要么是中國制造,要么有中國訂單記錄。這不是“例外規則”,而是整個全球貿易鏈的基本結構。貿然破壞這一結構,不僅沒能給美國造船業帶來一顆螺絲,反而直接撕碎了自家農民的飯碗。
堪薩斯州的貨運顧問杰伊·奧尼爾警告稱,“美國港口對全球半數以上船隊失去了吸引力。”來自亞洲的新訂單陷入停滯,船舶不愿靠港,美農出口商苦不堪言。美國大豆運輸聯盟與大豆協會直言,這項收費計劃將對美國農民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但事實上,這根本不是“意想不到”,而是可預見、卻被傲慢與孤立主義強行推進的自我傷害。
我們再來看特朗普政府鼓吹的所謂“造船復興”。真的有可能嗎?全球造船業的格局早已定型,中國占據新造船訂單的近五成,其次是韓國、日本。而美國自身的造船能力,不僅在人力、技術、產能、環保限制上全面落后,連軍用艦船都需要延誤交付,更別提商用遠洋巨輪。要靠收“外國停靠費”來逆轉這種局勢,無異于開“高價進場費”試圖復活一家早已倒閉的工廠,根本不切實際。
現在,這項計劃不僅讓農產品出口直線下滑,也將撼動全球糧食市場的穩定。目前,亞洲買家已轉向南美、黑海地區采購大豆與玉米。交易商指出,尤其是中國之外的買家,如日韓東南亞國家,正在加速尋找替代供應商。美國谷物“可替代性”越來越明顯,而其價格優勢,也被運費上漲與政策風險徹底吞噬。
航運亂局之下,芝加哥期貨市場應聲下跌。大豆、小麥雙雙逼近數月低點,原本靠大宗農產品出口維系的美國中西部經濟正在出現緊縮信號。這不是市場周期,而是政策錯判帶來的系統性自損。當農民發現倉庫里堆積的大豆無人問津,而政府只顧著“懲罰中國船舶”的政治表演時,那些曾投票支持“美國優先”的農場主,恐怕要重新思考自己支持的到底是誰。
在國際層面,這一政策也徹底撕裂了“自由貿易”的面具。代表全球航運業的世界航運理事會警告說,全球幾乎所有大型航運企業都將受到波及。這意味著,未來不僅美國農產品出口將受限,全球商品運輸體系也將出現嚴重擾動。多國企業和行業協會已聯名上書白宮,要求撤回或至少修改政策。可特朗普政府仍在裝聾作啞,幻想用“懲罰性費用”逼迫全球航運業重新洗牌,把本不具備競爭力的美國船廠“保護”起來。
可以預見,特朗普政府若不盡快叫停這場“關稅變形怪”,將不僅失去農產品市場,更會在即將到來的全球選民信任中失去道義位置。美國不是一個孤島,它的每一次錯誤政策都在拉高全球成本,也在反噬自己的利益群體。
所謂“毒計”,從來都是兩頭傷。特朗普這一次不僅傷了中國,更狠狠砍了自己一刀。問題是,他是否還有勇氣止損,還是會帶著整個美國農業繼續走向“沒有市場的自嗨末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