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南風窗”,點擊上方關注。
ID:SouthReviews
作者:高宇凡
2024年末,趙露思方宣布因身體健康原因暫停工作。2025年1月1日,她本人發長文表示自己被抑郁癥困擾多年。
《小小的勇氣》是趙露思病后復出的首部綜藝,她遠赴山區入住村民家中,希望在和當地村民、孩子相處中完成雙向成長和彼此治愈。
也就是說,這檔定位人文紀實類節目的初心,是以趙露思的這趟旅程為切點,傳遞人文關懷、勇氣和治愈的力量。意外的是,節目才剛播出,就掀起了全網對趙露思的爭議和審判。
因為與身邊人交流自己疾病經歷的頻率,引發了公眾的質疑
然而,完整看了正片后發現,當前對趙露思的討論大多有以偏概全的可能。從當事人即山區小孩主動為她發聲、感謝其行動也能看出,她確實可能有被公眾誤讀的地方。
但吊詭的是,相當一批哪怕未看過節目的路人,似乎也不可避免地被洶涌的批判和質疑聲先入為主了,很難再理性客觀地看待節目本身及趙露思。
至此,這場公共輿論潮中當務之急在于,如何理解這種一邊倒的負面輿論現象,并透過趙露思看到背后的問題根源?
當疾病、公益、山區、頂流明星、公共熒幕等眾多觸及公眾神經的元素集合在一起時,怎樣才能回歸事件本身,讓焦點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動機揣測,去向更有跡可循的實際效益和行動價值討論?
不完美但難得真實
截至目前,幾乎所有批評都是圍繞趙露思的一言一行展開的,甚至很多只讀取了網絡傳播的片段,導致未在結合前后因果的狀況下發生了表達誤解。
這就導致網友既替山區人民叫屈,也本能地代入了他們,感覺自己被明星誤解產生了吐槽。
盡管如此,當前對趙露思的審判程度仍然超出了理性范圍。
心理學上有個共情差距實驗表示,大腦存在認知漏洞,人們理解他人的準確程度非常依賴于當下的心理、情緒狀態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因成長環境、長大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其特殊性,趙露思身上有一種難得的真實感。未經過充分社會化的經歷導致她的共情反應不符合大眾期待,無法給到一種大眾眼中的“標準答案”。
在畫自畫像的環節中,趙露思分享心中自己靈魂的樣子
其實從節目一開始,趙露思就坦言自己是帶著找答案的心態來的。她表明是抱著問題身處其中,希望自己在新環境中重新思考,探索自我價值,重建與世界的關系。
關于爭議片段,結合節目中的前因后果和說話情境看,趙露思是發自內心地欣賞傳統手藝,也尊重并嘗試去理解當地人的生活。給女孩看照片不是炫耀,更像小姐妹間的分享。
這個過程中暴露出種種問題,雖然她的表現不完美,但也在情理之中,不代表她“壞”或“蠢”,也并非缺乏同理心。
只是可能初到新環境,還有些局促,我們可以看到她的很多反應都非常本能、即時且碎片的,甚至比較笨拙。
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共情差距在大眾身上同樣存在,他們希望趙露思給出發人深省的答案,而她恰恰沒有足夠經驗符合大眾預設的期待。于是,那些單拎出來非常容易造成曲解的碎片反應被過度傳播和放大,即便綜合看來,她并無意冒犯。
面對手藝人對傳統技藝的傳承和堅持,趙露思表示自己非常敬佩
當共情差距無可避免時,可能我們更需要的是跨越、縮短這其中的偏差,否則除了讓敵對情緒蔓延,無濟于事。
趙露思需要走出自我的思維方式,多走出去與這個世界交換能量,糾正認知偏差,更深刻地體會和理解不同群體之間的差異。
同樣,這也是大眾的功課,接納復雜多樣的人性,尊重并理解每個人的獨特性,或者說局限性。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看到人與事件本身,逐步找到理性對話的空間。
節目才剛播出,遠未到下定論的時候。況且客觀地從她在節目中的一些表現看,趙露思已經展示出自己的付出意愿以及成長變化跡象。
一場自我實驗式的袒露
在日益割裂的輿論場上,如果沒有十足把握,大家普遍寧愿沉默,也不要留下任何話柄和引人誤會的空間。相應地,觸動大眾的“活人感”也越來越少。
我相信趙露思本人和背后團隊不會對可能要面對的風險沒有感知,趙露思和節目組圖什么?
如果賣慘博同情、玩流量吸引眼球,團隊包裝過的故事、設定一定會更精巧完整,更穩妥。從當前全紀錄式的呈現,我們起碼可以明顯辨別出這是真實環境下的自然反應。
趙露思將這趟旅程當作治愈之旅,所有反應完全來源于當下和周遭環境的真實互動,完全向公眾敞開,而這無異于一場自我實驗式袒露,不高明也不成熟。
但必須承認,如片名所言,這份全景式的真實袒露需要勇氣和能量。如果去除明星身份這個干擾,她提出的心理健康問題,展露出的掙扎求解的狀態以及強烈的求救意愿,反倒最貼近普羅大眾的真實狀態,有很大的討論價值。
心理狀態不好時,想去有陽光的地方。情緒和性格都非常高敏,能察覺到小狗在陌生環境里的不安全感、聽工作人員說爺爺用手幫自己擋光的時候被觸動,控制不住想哭。
得知鬧鬧因高原反應有些不舒服,確認鬧鬧身體沒什么大問題后,她才放心下來。而這件事也讓她想到,在生病期間自己常常被當做“異類”,被給予了太多特殊的照顧。而在這此刻,她終于感受到原來感到身體不適是正常的,自己也不再是“特別的”,而是和大家一樣的“正常人”。
把生病及找尋出口的過程不加掩飾地展示于公共熒幕,背后是強烈的求救意愿
包括會不自覺講述自己的困惑、疾病體驗,而這也是趙露思被嚴重吐槽的點。明明已經過得比絕大多數人好太多,仍然對著比自己更艱辛的對象傾吐,讓人覺得不知足,甚至顯得矯情,不顧及對方感受。
但實際上,疾病會平等地攻擊每個人,并不會因為富有就能被豁免。從趙露思在節目里以及之前在公開場合的發言看,正確的道理她都懂,但頭腦和內心有時就是無法統一。當無法從外界得到答案時,只能刀口向內,矛盾痛苦和抑郁就此累積產生。
趙露思幾乎全面且真實展示了生病是怎么發生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后不受控制的典型狀態。不斷有網友在社交媒體發文表達相似的感受,“像在平行世界里看到另一個我”。
對他們而言,趙露思把生病及找尋出口的過程不加掩飾地展示于公共熒幕,相當于以身試法把長期以來難以言說的幽微心理生動且具體地描繪出來了。
盡管沒給出完美答案,但這種訴說和互相印證本身就是力量。所以真正看完節目的觀眾會被觸動落淚,會主動表示“小小的勇氣剛剛好,給自己鼓起又不會壓力太大”“我現在也有了行動起來的‘小小勇氣’”。
真正要討論的
《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我國有9500萬抑郁癥患者。不止他們,隨著生活和經濟壓力的增大,相當一部分人或多或少都處在精神和心理的亞健康狀態。
趙露思不是一個人,而是普遍的群體。
近幾年,公眾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的關注度在逐步提高,但整體的認知率仍然較低,相關知識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人即便遇到心理健康危機也選擇不說,有一定病恥感。而當《小小的勇氣》出現后,無論關注度還是認知度,心理健康問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方面越來越多人愿意向外界表露和討論自己的情緒、心理狀態,并且積極尋求療愈的方法。另一方面,不斷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精神科醫生和專家等角色加入科普行列,呼吁大眾關注情緒疾病。
《小小的勇氣》既是科普的契機,也成為了一次很好的科普式交流。
不止一位專業人士在小紅書分析,科普抑郁癥患者更應該與外界交流,分析成因和建議的應對方法。
無疑,這些現象對心理健康和情緒問題良性發展起到了實際推動作用。
不僅如此,我們可以看到積極治愈的能量在節目中始終雙向流動。村子的環境、村民的淳樸熱情治愈著趙露思和屏幕外的觀眾,而她也在用自己的能量去回饋和滋養村民。
趙露思敏銳感知到澤仁擁吉在多孩原生家庭中被忽視,鼓勵她勇敢表達;她能看到當地人充滿能量的一面,也逐漸體會他們的不易,在節目后捐贈縫紉機、資助學校。
根據公開信息,她還成立了「小小的守護愛心基金」,長期支持慈善事業。同時,借著節目的曝光和明星效應,獨特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也無形中被更廣泛地傳播出去。
就在前幾天,也就是對立情緒最洶涌的時候,有一條評論再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位節目里的山區孩子這樣寫道,“增加了曝光度OK……你們甚至都沒聽過這個地方,也讓你們知道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媽咪她們可喜歡她了,總比有些人來了,嫌棄這臟,嫌棄那臟的好多了。”
參與錄制的山區孩子為趙露思發聲
我們需要保持適度的懷疑精神,但過度質疑容易導向審判,引起異常猛烈的網絡狂歡陷阱。聲音大并不代表著絕對正確和正義,相反它可能掩蓋了真問題。
越是在傳播如此迅速、信息如此龐雜的網絡時代,可能我們越要保持獨立思考和去偽存真的能力,耐下性子來去看事物的原貌。
如同此次《小小的勇氣》事件,其實趙露思此前的風評、網友的質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整地去觀看節目內容,摒除偏見重新去感受和判斷趙露思在節目中的表現。
而后我們會發現,說到底這只是一個年輕人重新認識自我,再次勇敢與世界建聯的過程。透過它,節目堅持探討的是與你我都相關的情緒需求、人文關懷等社會議題。
鏡象娛樂(ID:jingxiangyuler)
━━ 已入駐平臺 ━━
━━ 視頻號 已入駐平臺 ━━
合作、投稿、應聘可添加微信:
關注它,能讓你聽到更多真話,多一分對世界的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