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特朗普關上最后一扇門,接下來我們的問題變成了:商品制造出來,應該賣給誰?
從生意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上缺的從來就不是商品,而是需求。
如果你去創業,考慮的永遠不是我能不能有足夠多的商品;更多的,你會考慮當下社會,人們到底擁有怎樣的需求。
換句話說,只有解決了需求,才能夠創業成功。
這句話,放在外貿行業同樣適用。理解不了需求,就無法理解特朗普為何加征關稅。
從需求端來看,目前這個世界上需求最大的就是美國。
去年,美國的貿易逆差高達萬億美元,這意味著從進出口來看,美國進口比出口多了一萬億美元。
這一萬億美元的逆差,就是特朗普以“關稅挾諸侯”的最大籌碼。
對我們來說,美國不重要,但美國擁有的需求非常重要。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時候,是單方面對華加征關稅,這帶來了一個結果,那就是大量的企業在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建廠投資,以此來規避美國的高額關稅。
這個做法也的確行得通,最終也導致了特朗普第一任期對華加征的關稅,被近乎完美地規避掉了。
特朗普是一個商人,他最精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試圖通過加征關稅,來引進制造業回流,把美國人的需求,牢牢掌握在美國人自己的生產上,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繼續依賴我國。
基于這一點,特朗普這一次不惜對全球加征關稅,也要堵住我國商品中轉他國的路徑。
很多經濟學家學者都質疑,特朗普這一點能不能把制造帶回美國。但站在我們的角度上,接下來我們需要擔憂的是需求問題。
沒有美國這個最大逆差國來提供貿易逆差,接下來我們的商品生產出去了,應該賣給誰?
在過去,我們應對的辦法就是通過越南、老撾等地,在這些國家把商品組裝完成,再賣給美國消費者,以此來規避關稅。
但這一次,特朗普同時對越南、老撾和柬埔寨加征重稅,稅率介乎46%至49%,高到離譜。
這等同于是特朗普對我國延伸供應鏈的全面攻擊。
其中老撾和柬埔寨是東南亞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他們嚴重依賴我國對供應鏈基礎設施的投資,隨著特朗普高關稅的打壓,這將會對這兩個國家造成嚴重打擊。
而越南遭受的打擊則更慘。
2018年,特朗普對華加征關稅后,越南是受益最大的國家,但正因為此前受益,這一次被美國加征高額關稅,越南受到的落差也最大。
所以,順理成章的,越南成了特朗普對等關稅后,第一個主動通話“求和”的東南亞國家。
越南為什么會成為特朗普的顯著目標?
從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去年,美國是越南最大的出口市場,但與此同時,我國又是越南最大的商品供應國,占越南進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換句話說,越南通過從我國進口零部件組裝,然后再運到美國賣掉,形成了規避美國對華關稅的鏈條。
因此,這一次特朗普對越南加征了46%的高額關稅。
隨著東南亞這道大門的關上,這一切都圍繞著美國的需求而展開。當我們徹底失去了商品運往美國的低關稅路徑時,我們就不得不面臨著商品生產出來,應該賣給誰的需求問題。
需求就是生意,誰掌握了需求,誰就能夠掌握生意的財富密碼,誰就能夠推動本國就業和GDP更多增長。
特朗普顯然明白這一道理,他提高關稅,推動制造業回流到美國,采取的論調就是“世界不能再占美國的便宜”。
美國人的需求,最好就掌握在美國人自己的生產里。
這是特朗普的邏輯,也是中美貿易最本質的分歧。
對我們來說,能夠離開美國這個需求市場嗎?
答案是很難很難。可以說,出口是當下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引擎最大的一架。在去年的經濟增長中,出口對我國貢獻的增長有近三分之一。
而另一個數字,則可以說明美國需求市場對我國制造業的重要性。去年我國創下萬億美元順差,刷新了世界記錄。
在這萬億美元順差中,直接由美國提供的,就有三分之一左右;如果再算上越南和墨西哥等地中轉的,至少有一半的順差,都依賴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場。
一半的順差都源自美國,我們又如何離得開美國?反過來,美國其實也離不開我們。
這一點,能夠解釋為什么中美經貿很熱,因為雙方都很需要彼此。
不過特朗普并不這么想,按照他的邏輯,生產由誰來生產都可以,美國可以生產,越南東南亞也可以生產,但就是我國不能生產。
那我們又能夠怎么辦呢?
第一個解決辦法就是把商品賣給美國之外的國家,和更多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最近就在傳我們要和日韓簽訂。
但反過來,他國的需求被我們來供應,這勢必會導致這些國家去工業化,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一滿足我們龐大的生產能力。
最終,這就牽扯出來第二個解決辦法。內需不靠出口,甚至誰也不靠,就靠我們自己。
從人口上來看,我們有14億人口,需求顯然沒有被完全釋放出來;但現實卻比較殘忍,人口我們是美國的4倍,但人均GDP,我們不到美國的20%。
這是我們當下需要認清的客觀現實。
這就意味著,在短期內,我們還無法完全釋放我們自己的內需和家庭消費需求,但長期來看,這是一件必須要去做的事情。
答案也很簡單,美國越來越不愿意把本國的需求來交給我們供應,為了不繼續產生對美國需求市場的路徑依賴,我們就必須要自己破局。
那就是提高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夠刺激更多內需被釋放,從而自產自銷。
在我們徹底實現自產自銷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團結起來,以應對美國的高額關稅。
例如中日韓最近舉行了五年來的首次經濟會談,三方都同意加快推進自由貿易協議的談判,該構想已經提出了十來年。
而新一輪關稅,將成為三國談判加速的動力。
但不能否認的是,在短期內我們仍然需要承認陣痛,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但換個角度來看,美國目前也在承受特朗普加征關稅帶來的劇痛;紐約有幾十萬人上街游行反對特朗普,美股更是出現了自新冠病毒后最大的單月跌幅。
這些都表明,美國要比我們更痛苦,且他們的耐痛苦指數,也比我們要低得多。
這件事也反過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經貿關系誰更強,誰更依賴誰,其實最終比拼的可能還是各國自身的消費能力。
這不考驗人口,但卻高度考驗居民消費占GDP比重。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