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國外交部發布雙語視頻《不跪!》,用歷史影像與現實對比的方式,向全世界傳遞了中國在關稅戰中絕不妥協的立場。視頻中特別提到,向霸權低頭只會陷入更深的危機,就像當年日本簽署《廣場協議》后陷入長達三十年的經濟停滯。而就在視頻發布不到24小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突然松口,表示愿意與中國和解,但前提是“必須達成一項公平的協議,不能像拜登時期那樣每年損失1萬億美元”。這場從極限施壓到現實讓步的轉變,既是美國經濟困境的無奈選擇,更是中國堅定立場的戰略勝利。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從一開始就充滿矛盾。2025年4月,他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征104%的“對等關稅”,試圖通過高額關稅扭轉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但中方迅速反制,將對美關稅提高至84%,并在世貿組織起訴美國的單邊霸凌行為。雙方的強硬態度導致全球股市劇烈震蕩,美股三大指數一度暴跌超5%,特斯拉、英偉達等科技巨頭市值蒸發超萬億美元。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打法,讓美國國內企業和消費者苦不堪言。特朗普原本期待中國先服軟,但中方用《不跪!》視頻明確表態:“以斗爭求合作則合作存,以妥協求合作則合作亡”。
美國貿易逆差的根源不在中國,而在自身。2024年美國商品貿易逆差達到創紀錄的1.21萬億美元,其中對華逆差2954億美元,較2018年下降29.2%,但全球逆差占比卻從47.9%降至24.6%。這說明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并未解決根本問題,只是將逆差轉移到越南、印度等國家。更深層的原因是美國去工業化導致的產業空心化——中低端制造業大量外遷,國內消費全靠進口支撐,再加上美元升值推高進口需求,形成“越買越差”的惡性循環。正如中國駐法國大使鄧勵所言:“美國貿易逆差根源是國內儲蓄和消費結構失衡,加征關稅只會反噬自身。”
特朗普所謂的“公平協議”,本質是想讓中國替美國的結構性問題買單。他此前與印度、日本談判時,慣用手法就是要求對方擴大進口美國商品。這次雖未明說,但“挽回1萬億美元損失”的條件,顯然是想讓中國增加農產品、能源等大宗商品采購,甚至開放金融市場。這種“美國優先”的邏輯,完全無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制造業國的產業升級需求,更罔顧中美經濟互補的客觀事實。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對華服務貿易順差超過4000億美元,美資企業在華銷售額遠高于中企在美。如果真按特朗普的要求“對等”,美國企業將失去中國市場的巨大紅利。
歷史經驗證明,任何試圖通過脅迫改變貿易格局的做法都注定失敗。1985年《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升值,日本為緩解沖擊采取寬松貨幣政策,最終導致資產泡沫破裂,經濟陷入長期停滯。中國從日本教訓中汲取的經驗是:核心技術要自主,產業升級要堅定,絕不能被外部壓力打亂節奏。外交部視頻《不跪!》中提到的“以合作促共存”,正是中國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的新思路。
這場關稅戰的本質,是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之間的戰略博弈。特朗普團隊錯誤地認為,通過關稅大棒可以遏制中國發展,但他們低估了中國產業鏈的韌性和市場潛力。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雖受關稅影響,但機電產品、新能源汽車等高端制造業仍保持增長,而美國農民、消費者卻要承受物價上漲的苦果。更諷刺的是,美國國債已突破36萬億美元,每年利息支出超1萬億美元,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玩法,讓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口號顯得格外蒼白。
中國的立場始終清晰:談判可以,但必須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不跪!》視頻結尾的那句“為中國,為世界,吾輩當奮發圖強”,既是對國內的號召,也是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如果特朗普真有誠意解決問題,就應該正視美國自身的結構性矛盾,而不是把責任甩給中國。否則,這場關稅戰的結局,只會讓美國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