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汽車產業強省格局
編者按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崛起,汽車產業強省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今年前兩個月,安徽汽車產量、新能源汽車產量雙雙躍居全國第1,湖南、河南汽車產量也首次沖進全國前10,傳統汽車產業重鎮卻略顯失意。不進則退,慢進亦退,在汽車產業快速變革時期,造車新興勢力如何持續發力、趕超進位?傳統汽車產業重鎮又該如何突出重圍、扳回一城?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彩娜
汽車產業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一個地區工業水平和實力的綜合體現,更是拉動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崛起,汽車產量強省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2月,全國汽車產量前10省份分別是安徽(44.48萬)、廣東(37.65萬)、江蘇(37.16萬)、山東(32.14萬)、重慶(32.02萬)、陜西(28.02萬)、浙江(23.13萬)、湖南(22.78萬)、河南(22.21萬)和北京(22.21萬)。
相較于2024年全年汽車產量排位,今年前兩個月,安徽、江蘇、山東、陜西、浙江、北京均上升了1個位次,湖南從第18位上升至第8位,河南從第17位上升至第9位。不過,遺憾的是,廣東等傳統汽車產業大省的位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上海、吉林、湖北未能進入全國前10。
安徽強勢登頂,湖南和河南首次沖進前10
今年前兩個月,安徽表現不俗,汽車產量、新能源汽車產量雙雙躍居全國第一,成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正在加快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汽車產業版圖上的造車新勢力。
今年1—2月,安徽汽車產量達44.48萬輛,同比增長21.3%,占全國比重9.99%,分別以6.83萬輛和7.32萬輛的優勢領先居第二、第三位的省份;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達23.43萬輛,同比增長132.1%,占全國比重12.89%,較排名第二、第三位省份分別多3.55萬輛、6.75萬輛。
“鏈主”企業強力牽引,疊加政策精準適配,是安徽汽車產業實現彎道超車的成功經驗。截至目前,安徽已集聚奇瑞、江淮、蔚來、比亞迪、大眾安徽等7家整車企業,擁有規上零部件生產企業2800多家,形成覆蓋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的全系列產品矩陣。
得益于新能源汽車產量的提升,湖南汽車產量、新能源汽車產量也雙雙實現進位。今年1—2月,湖南汽車產量達到22.78萬輛,同比增長235.49%,排名從2024年全年的第18位躍升至全國第8位,首次沖進全國汽車產量10強陣營;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14.41萬輛,位次提升至全國第4位。
經過幾年的布局、積淀,河南也實現了位次大幅躍升。今年1—2月,河南以22.21萬輛的汽車產量與北京并列,排名升至全國第9位,也是首次躋身全國汽車產量10強。這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0.19萬輛。
面對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加速發展的態勢,河南將新能源汽車納入重點培育的“7+28+N”產業鏈群,優化產業生態、增強創新能力、拓展市場空間,現已集聚17家整車生產企業、600余家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推動了汽車整車、零部件和汽車后市場一體化發展。
安徽、湖南、河南、陜西等省份的表現說明,在汽車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造車新銳可通過前瞻產業布局、引進頭部企業、發力協同創新、強化政策扶持等實現后來居上。
傳統汽車產業強省產量排位出現下滑
國內汽車產銷市場的新能源占比及滲透率進一步提升,正進一步打破燃油車時代形成的汽車產業區域格局。今年前兩個月,廣東、重慶、上海、湖北、吉林、廣西等傳統汽車產業強省產量排位均出現了下滑。
產量霸榜多年的廣東被安徽趕超。今年1—2月,廣東汽車產量為37.65萬輛,從去年全年第1的位置退居至第2,與去年同期的52.57萬輛相比下降了28.38%。而廣東能否坐穩第2的位置,仍存在較大變數,因為江蘇正以37.16萬輛的汽車產量緊追不舍。特別是,今年前兩個月,江蘇的汽車產量增速更是高達68%。
吉林雖為傳統汽車產業重鎮,但是受傳統汽車轉型步伐較為緩慢、新能源汽車沖擊加速等因素影響,在今年前兩個月表現略顯失意。今年1—2月,吉林汽車產量為21.64萬輛,排在全國第11位。
湖北汽車產量在全國的排位也出現下滑。今年1—2月,湖北汽車產量為15.98萬輛,較去年同期減少6萬多輛,排名從去年全年的第10滑落至全國第13。這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僅為5.36萬輛。為提振在全國汽車產業版圖中的位次和影響力,湖北提出助力東風汽車今年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銷100萬輛、“湖北造”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邁上100萬輛臺階的“雙百萬”目標。
不過,僅以兩個月的數據論輸贏為時尚早,汽車產業綜合實力仍需看全年表現,傳統汽車產業強省汽車產量排位雖然暫時出現了下滑,但是在產業結構、產能布局、創新水平等方面仍具有明顯優勢。
誰將成為汽車產業贏家?
從名不見經傳到全球領先,科技創新一直都是推動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如果說汽車行業的上半場競爭是電動化,那么下半場競爭將是智能化的主場。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狠抓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國際化轉型,廣東持續優化汽車產業發展生態。今年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鞏固擴大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先優勢,加強動力電池、智能駕駛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建設。
安徽持續發力,有望保持領跑的能力與耐力。今年2月發布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2025年工作要點》要求,加快構建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圍繞自動駕駛感知、開放道路運營管理、AI大模型、人機交互、車聯網量子安全通信等,開展標準研制工作。
河南也是沖勁十足。日前,總投資180億元的中州時代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三期四期項目在洛陽開工建設,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超1000億元,帶動上游產業集聚發展,在河南省形成全球重要的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
當前汽車產業正處于快速變革時期,抓住機遇就能乘勢而起,稍有遲疑則會步步落后。隨著造車新興勢力的快步趕超,傳統汽車強省的加力調整,汽車產業區域格局有望加快重塑。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總 監 制丨王 輝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