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股市大漲大跌,關乎個人錢袋子的事,大家都格外熱心。但有句話說得好,人永遠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憑運氣賺到的錢,最后也會還回去。
所以,學習點與經濟金融相關的知識就很有必要。
今天路sir給大家分享的是美國經濟學家蒂莫西·泰勒的作品《斯坦福極簡經濟學》。
這人來頭不小,他不僅是斯坦福大學最受歡迎的經濟學教授,還編寫過美國大學通用的經濟學教材。
不過這本書,倒不是給經濟學專業的學生看的,這是一本面向普通大眾的經濟學科普書。
如果沒有了解過經濟學的朋友可能會問,經濟學那么復雜,各種模型數據名詞,普通人有必要懂經濟學嗎?這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系嗎?
當然有關系。比如說,日常的買賣交易、政府管制、交稅扣稅、投資保險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還有國家的GDP增長、進出口貿易、銀行利率、人民幣匯率等等問題,也跟我們息息相關。
那么,關于經濟學的書那么多,為啥要分享這本《斯坦福極簡經濟學》呢?
原因很簡單,很多這一類的書只關注經濟學的某個方面,比如單單講金融投資,單單講行為經濟學等等,而這本書則囊括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中最重要、最有用的一些知識概念,讓我們對經濟學有一個比較完整和清晰的把握。
1. 權衡取舍:市場運行的核心動力
古話說得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個道理放在經濟學里就是一個最核心的概念:權衡取舍。
可以說,不管是什么經濟活動,總免不了要權衡取舍一番。比如開公司的人要考慮:我應該生產什么產品?是從頭到尾自己搞定,還是把一些環節外包出去?價錢定多少比較合適?
以上這些呢,其實都是在權衡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收益,銷量與利潤等等。
另一邊,消費者也會想想:我要買什么東西?該花多少錢?月底能存下多少錢?等等,這也是在權衡預算與支出、性能與價格。所以說,任何經濟行為,都免不了權衡取舍。
大家知道,市場是由無數參與經濟活動的個體組成的。你也權衡,我也權衡,他也權衡,這么一來,每個個體的權衡取舍,加在一塊,就會讓價格和交易數量產生變化,最終,就形成了所謂的“市場均衡”,也就是一種供需平衡的狀態。
就拿租房來說,你租這房子一個月多少錢,是房東與你雙方權衡取舍的結果。你可能會想,有嗎?不都是房東決定的嗎,房東那么黑,每年漲一次租金。
但你得知道,這背后,要是沒有大量潛在的租房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價錢,房東們想收高價,想漲價,也是辦不到的。
不光是商品市場,其他市場也是如此。比如在資本市場,借方和貸方的權衡取舍決定了利率和貸款金額;在勞動力市場,雇主和員工的權衡取舍決定了工資和就業人數。
實際上,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體現了市場的力量。
比如我們知道,每個人、每個企業最突出的能力各不相同,為了獲得更多的收入,減少付出的成本,最好的辦法就是相互配合、取長補短,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套皆大歡喜的分工合作體系。
再比如,每個人都喜歡物美價廉的東西,那么在市場上,產品質量差、技術不過關、生產成本高的企業自然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而能活下來的往往是產品質量更優、價格更公道、技術能力更強、生產成本更低的企業,經過這樣不斷的優勝劣汰,社會資源就得到了更有效的配置。
當然了,市場并不會讓所有人都滿意。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買賣交易的時候,買家總覺得自己買貴了,希望付的錢越少越好,賣家呢,總覺得自己賣便宜了,想再多賺點。
這時候,有人可能會去請求政府,希望把價格調整到自己想要的水平。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政府真這么做了,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呢?
2. 價格管制:政府干預或會適得其反
想必平時收聽路讀節目的朋友中,不少人是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工作的,或者年輕時候在一線城市打拼過的,有件事兒肯定讓你欲哭無淚:房租。
據我所知,北京,四環邊,一套小兩居,月租也上萬了;廣州,天河區,跟人合租,你就算租個小次臥,怎么著也得個兩三千吧?再看看你一個月工資多少?
可是,除了咬咬牙,拿出一大塊工資交租,你還能怎么辦呢?
考慮到這樣嚴峻的事實,咱們不妨想象一下:假設“蝸居族”們聯名請愿成功,市政府規定一個房租上限,好比說三環內的一室一廳月租不能超過三千元。這下,大家是不是就可以歡呼雀躍了呢?
咱們再來思考一個問題:有些工作的工資很低,辛辛苦苦一個月下來,可能拿到手只有一兩千塊,勉強夠吃喝住行,想有點存款就太難了。
為了保證勞動者的基本生活,各地政府都出臺了最低工資標準,比如2019年,上海規定月最低工資為2480元。不過,這對于低收入群體來說,就完全是好事嗎?
要理解這些價格限制的影響,我們還得結合市場均衡來看。一般來說,某樣東西價格越低,供給量就越小,需求量就越大;反過來,價格越高,供給量就越大,需求量就越小。
咱們上面說過,市場均衡就是供給和需求達到平衡的點,此時的價格就叫均衡價格。記住了這些信息,咱們回過頭來分析剛才的例子:
如果設置一個價格上限,而這個上限比均衡價格還低,那么,就會導致供不應求。比如說,限制了最高房租以后,房東一看,我一個月還貸這么高,收這點租金,我還隔三差五得去維修下家具家電,租它干嘛。
租房收益一少,很多人自然就不愿意放租,結果就是:想租房的人要么租不到,要么租到了房子質量也很差。
反過來,如果設置一個價格下限,而這個下限比均衡價格還高,就會導致供過于求。
比如說,規定了最低工資以后,對用人單位來說成本高了,于是想辦法減少崗位數量。結果,低收入群體更難找到工作,這比工資低更糟糕。
所以說,政府的價格管制有時候并不能達到想要的目的,甚至會適得其反。那問題來了,怎樣才能真正實現干預的效果呢?
還是以限制房租為例,一是可以興建廉租房,擴大房屋供給;還可以通過租金抵稅等方式,直接補貼租房者。理論上來說,這些都是比價格管制好得多的干預手段。
但在實踐當中,政府往往還是會選擇價格管制。為什么呢?建廉租房要增加支出,租金抵稅會減少稅收,這都是有成本的。相比之下,價格管制出臺一個文件就行,簡單方便!
然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個看似零成本的政策其實成本很高,其中包括房客租不到房的損失、房東無法轉手獲利的損失等等,而這些從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上都是看不出來的。
市場并不完美,它在運行過程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一些市場運行失靈的表現。
3. 反壟斷:讓政府做市場競爭的仲裁者
人們都說“商場如戰場”,可想而知市場競爭有多激烈。
比如很多小企業在生產幾乎一模一樣的產品,通過激烈的價格競爭奪取市場份額,誰能贏得消費者的心,誰就能笑到最后。
不過現實當中,除了這樣的自由競爭市場,我們還能看到另一種現象:壟斷。
根據壟斷者占有市場的情況不同,壟斷可以分為獨占壟斷和寡頭壟斷。不難理解,獨占壟斷說的是一家企業幾乎占了全部市場份額,比如二十年前的微軟壟斷了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市場。
寡頭壟斷則是說少數幾個企業包攬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像順豐和“通達系”就基本瓜分了咱們國內的快遞運輸。
那么,企業壟斷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個是自然壟斷。比如鐵路、電網這樣的行業,前期的固定成本很大,后期的運營成本卻很小,誰先進入,誰先形成網絡,誰就有天然的優勢。
另一個是專利壟斷。比如一個藥廠發明了新藥,取得了專利,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里,這種藥就只能由這家藥廠生產。如果市場上沒有同類藥物,那藥廠就壟斷了相關的醫藥市場。
還有一個是行政壟斷。比如國家的通信行業,移動、聯通、電信三巨頭,他們的壟斷地位就是由政府支撐的。
大家估計能猜到,壟斷會帶來一些不良后果:一是壟斷者能隨心所欲設定價格,賺取高利潤;還有,由于缺乏市場競爭,壟斷者可能會變得懶散、效率低下。
為了減少壟斷造成的危害,很多國家都頒布了反壟斷法,采取管制措施。比如在美國,對于那些容易形成壟斷的行業,像是航空、鐵路、貨運、銀行、通信等等,政府會控制銷售價格,限制利潤空間。
這個價格標準怎么定呢?就是先人為設定一個利潤率,再根據成本進行計算。但問題是,這種管制方法有個大bug:大企業每年都能穩賺不賠,他們完全沒動力去降低成本,而且由于政府規定了利潤率,甚至出現了成本越高,利潤也越高的情況。
也就是說,價格管制反而降低了生產效率,造成了浪費。
于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政府解除了對一大批產業的管制,效果如何呢?
事實證明,隨著行業中企業數量增加,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企業紛紛想辦法提高經營效率,革新技術。
比如,當時銀行業引進了自動柜員機和個性化金融服務,而電信行業則開始推出移動電話。如此一來,消費者們能享受到的產品更加豐富,價格也更加實惠。
所以說,有時候,管制并不是最有效的反壟斷措施。那么政府還有什么別的辦法來對抗壟斷嗎?當然有。
比如,如果兩個大企業想合并,就必須通過各國的反壟斷調查,確保它們不會在合并之后變成壟斷企業。
再比如,對壟斷巨頭進行分拆,給市場競爭創造空間。比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就被拆成了38家公司,美國煙草公司則被拆成了16家。
通過這些措施,政府就成了經濟競爭中的仲裁者,這比單純的管制要高明得多。因為它從市場力量本身出發,通過引入適當的競爭,讓市場更良好的運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