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先生是一名作家,作為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雖然沒有在軍事上繼承父親的優秀,但是他在文學領域卻有巨大的成就,而在他的許多故事之中,白崇禧是他最為重要的角色之一。
在某次接受采訪的時候,白先勇先生提到了父親白崇禧,白崇禧在1949年的時候跟隨蔣介石一同前往臺灣,在世人看來,白崇禧是蔣介石最忠實的部下之一。
不過白先勇卻感嘆:
“沒有指揮淮海戰役,是父親這一輩子最睿智的選擇”。
眾所周知,國民黨就是因為在淮海戰役中徹底失敗,將近60萬大軍被我軍殲滅,也最終導致國民黨的所有兵力不能連成一體,最終發生了迅速的潰敗。
而在一開始,蔣介石就是打算讓白崇禧指揮淮海戰役。
為什么白先勇說這是白崇禧最睿智的決定呢??
1948年10月30日,南京的天空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陰霾。
一架飛機平穩落地,國民黨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步下舷梯,迎接他的是蔣介石的急切目光和一份沉甸甸的任命。蔣介石希望白崇禧接手統一指揮即將爆發的淮海戰役,這場戰役關系著國民黨政權的存亡。
白崇禧一開始答應了,但?僅僅一天之后,白崇禧卻改變了主意,他拒絕了這份任命,悄然飛回武漢,留給南京的只有一封簡短的電報和一個耐人尋味的背影。
白崇禧?這一步選擇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考量?
是深謀遠慮的自保,還是局勢下的無奈退讓?
1948年10月,淮海戰役的陰云已經籠罩中原。東北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剛剛遭遇慘敗,解放軍趁勢集結華東和中原野戰軍,準備在中原地區展開大規模攻勢。與此同時,國民黨軍事中樞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劃應對之策。
當時,中原的國民黨軍隊分為兩大部分:
徐州“剿總”由劉峙掌控。
華中“剿總”由白崇禧統領。
白崇禧在登上華中“剿總”總司令的寶座以后,對蔣介石陽奉陰違,暗中培植桂系勢力(如增強張軫、廖磊等的兵力),這又不能不引起蔣介石的猜忌。
1948年10月,蔣除任命自己的親信陳明仁為武漢警備司令外,又任命黃維為第十三兵團司令、宋希濂為第十四兵團司令,均歸白崇禧指揮。從表面上看,是加重白崇禧的職權,但實際上是對其進行牽制。
而?這兩支力量分屬不同派系,協作極不順暢。劉峙是蔣介石的忠實嫡系將領,他的指揮能力卻備受質疑,僅憑徐州“剿總”的兵力難以對抗解放軍的強大攻勢。華中“剿總”的配合顯得尤為關鍵。
10月下旬,國民政府國防部長何應欽和參謀總長顧祝同向蔣介石提議,由白崇禧統一指揮中原戰事。他們向蔣介石保證,白崇禧的指揮只是臨時安排,會戰結束后,華中和徐州仍將各自負責。面對解放軍的壓迫,蔣介石最終點頭同意。
他甚至表示:
“不要叫暫時指揮,就讓他指揮下去好了。”
蔣介石也意識到,以華中“剿總”指揮徐州“剿總”在名義上并不合適。于是,他決定在蚌埠設立國防部指揮所,任命白崇禧為主任,負責統一指揮,與解放軍展開決戰。10月24日,這一決定正式電告白崇禧,并要求他在赴蚌埠前先到南京面商。
10月30日,白崇禧飛抵南京。他最初似乎有意接受這一任命。他同意將華中“剿總”下轄的第12兵團調往阜陽、太和、上蔡地區作戰。這支兵團由黃維率領,雖然隸屬華中“剿總”,卻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此外,白崇禧還主動提議,讓第3兵團隨第12兵團行動。第3兵團是桂系的廣西部隊,戰斗力較強。
但?僅僅一天后,白崇禧的態度發生180度轉變。
他堅決拒絕指揮徐州和華中兩個“剿總”,并拒絕將兩個戰斗力強的軍編入第12兵團。在南京停留五天后,他秘密返回武漢。當晚,何應欽來電催促他遵照蔣介石的命令前往蚌埠指揮,白崇禧卻回復:
“南京可以直接指揮,不必重床疊架。”
他同時電告蔣介石:
“陳劉兩軍未會合,華東由劉峙對付有余,無統籌兼顧必要,屆時按情況調動兵力,以大局為主,請釋念。”
白崇禧為何在一夜之間改變主意?
其實是?他看到了中原戰場的艱巨性。
解放軍華東和中原野戰軍已經集結完畢,而國民黨軍在徐州周邊擺出的“死十字”態勢毫無彈性。
白崇禧私底下對幕僚坦言:
“戰局已不能挽回,再增加兩個兵團也不頂事。”
他明白,淮海戰役尚未開打,國民黨軍的敗局已初露端倪。更重要的是,他擔心指揮失敗后,蔣介石會將責任推給桂系,為打擊異己勢力留下口實。此外,徐州“剿總”的將領多為蔣介石一手培養,白崇禧與他們并不熟悉。
白崇禧?感嘆:
“驕兵悍將,不聽調遣,非蔣的手令不行。”
在這種情況下,他若前往蚌埠指揮,不僅難以掌控全局,還可能被蔣介石直接干預。
白崇禧的這一選擇,體現了他對局勢的清醒認識。
本質也是?他也將桂系的利益置于國民黨整體命運之上。
他不愿冒險卷入一場注定艱難的戰役,卻也因此錯失了在國民黨內部進一步擴大影響的機會。
淮海戰役爆發后,蔣介石多次試圖從華中抽調兵力支援徐州戰場。華中“剿總”下轄黃維兵團、宋希濂兵團、張淦兵團以及一些地方部隊。其中,黃維和宋希濂是蔣介石的嫡系將領,張淦兵團則是桂系的精銳力量。蔣介石電令黃維兵團和張淦兵團調往津浦路南段參戰。黃維兵團當時集結在平漢線確山、駐馬店一帶,白崇禧知道自己無法留住這支蔣系部隊,便未加阻攔。
但?他對張淦兵團的態度截然不同。他堅決拒絕放手這支桂系“王牌”部隊。
蔣介石與白崇禧圍繞張淦兵團展開激烈爭執。蔣介石認為,集中兵力于主戰場是當務之急,若淮海戰役失敗,武漢也將不保。
白崇禧則反駁,武漢是戰略要地,若抽走張淦兵團,解放軍一旦進攻武漢,南京也將受到威脅。雙方爭論不下,最終演變為蔣介石與白崇禧的直接對話。為了暫時緩和矛盾,白崇禧做出讓步。
他同意用宋希濂兵團下屬的第28軍和第20軍代替張淦兵團的部分任務。
而?這兩支部隊的戰斗力遠不如張淦兵團。
即便如此,蔣介石仍不滿足,繼續要求增調兵力,尤其在黃維兵團和杜聿明兵團被圍后,但他每次的要求都被白崇禧斷然拒絕。
宋希濂兵團的調動同樣充滿波折。
第28軍從鄂西東調至武漢時,白崇禧設法阻攔。顧祝同親自致電疏通,憑借與該軍的歷史淵源才得以放行。第20軍隨后抵達武漢,白崇禧利用該軍多為四川籍官兵、不愿東調的情緒,唆使軍長楊干才向國防部請求免調。他還命令運輸司令部停止裝運,導致南京與武漢之間形成僵局。
國防部第三廳副廳長許朗軒奉命飛往武漢,通過華中“剿總”參謀長徐祖貽從中調解,白崇禧才勉強同意放行。1948年12月初,蔣介石再次下令,將宋希濂兵團下屬的第2軍從荊沙地區船運至南京參戰。
白崇禧指示部下:“最好不要調走,若要調走也不要經過武漢。”他同時致電宋希濂的參謀長彭邁,夸大鄂西敵情,暗示希望留下第2軍。蔣介石得知后親自與白崇禧通話,結果不歡而散。蔣介石責罵白崇禧不服從命令,白崇禧則回應:
“合理的命令我服從,不合理的我不能接受。”
最終,蔣介石只得命令第2軍繞道湘西,經長沙東運,但為時已晚。
1948年11月下旬,蔣介石急召宋希濂進京商討調兵事宜。宋希濂途經武漢時,白崇禧親自會見他。白崇禧從東北、平津和徐州的局勢講起,勸告宋希濂不要出兵。
他提出:
“如能保住武漢,必要時可與共軍和談。若武漢不保,也可退守湖南、廣西、云貴及四川,保有西南半壁,與共軍抗衡。只要拖延時間,國際局勢或將變化,美國援助可期。”
宋希濂是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他清楚白崇禧的意圖,也明白桂系上臺后自己難有立足之地。于是,他拒絕了白崇禧的拉攏。
白崇禧的“擁兵自重”策略,使淮海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陷入孤立。黃維兵團東援后被圍殲,杜聿明兵團苦苦支撐,卻始終等不到援軍。
60萬國民黨軍在兩個月內全軍覆沒。白崇禧的決定,無意中為解放軍創造了有利條件。他也因此失去了扭轉戰局的可能。他的選擇,保住了桂系的短期利益,卻讓國民黨整體付出了慘重代價。
淮海戰役進入尾聲,白崇禧的野心逐漸浮出水面。他試圖利用蔣介石的軍事失利,逼迫其下野,扶持李宗仁上臺,自己則掌控中南局勢。
1948年12月18日,他親自見了?在武漢的宋希濂,提出:“決戰已無可能,唯一辦法是與中共恢復和談,利用和談爭取時間,在長江以南編練新軍一二百萬人,與共軍抗衡。而欲和談,須請蔣氏暫時避開。”
他希望宋希濂領銜電請蔣介石休息,以促成和談。宋希濂婉拒后,當晚離開武漢。
12月24日,白崇禧向蔣介石發出電報:
“主力兵團損失殆盡,若無喘息整補之機,無論如何犧牲,亦無救于各個崩潰。”
他建議迅速促成國共和談。
白崇禧?這封電報語氣溫和,卻暗藏逼蔣之意。與此同時,他策動湘、鄂、贛、豫、桂五省參議會會長齊聚武漢,成立“五省和平促進聯合會”。該會以民意機關的名義發出通電,要求蔣介石“對個人進退問題作一明快決定”。
12月30日,白崇禧再次致電蔣介石:
“似應迅將謀和誠意轉告友邦,公之國人。總之,無論戰和,必須速謀決定,時不我與,請趁早英斷。”語氣愈發緊迫。
蔣介石面對內外壓力,也曾考慮以退為進。
他在1949年元旦發表新年文告,表示:
“我并不想離開,只是你們黨員要我退職。我愿下野,不是因為共產黨,而是本黨中的某一派系。”他明確指向桂系。
但?他對李宗仁強調:“走開前必須有所布置,否則桂系接手也不易。請告訴白崇禧明白此理,不要再發通電。”白崇禧卻未停手。
河南、湖北省參議會繼續發表通電,其中河南省議長劉積學的措辭尤為激烈:
“敢請即日引退,以謝國人,國事聽國人自決。”
武漢街頭則貼出標語:“蔣總統不下野,中共將不肯談和”“蔣不下野,美援無望”。
白崇禧的步步緊逼,終于在1949年1月迫使蔣介石下野。但?他的計劃并未如愿實現。他希望依托中南和西南,與解放軍抗衡或和談,卻未料到解放軍南下之勢迅猛,桂系的地盤迅速失守。
美國對國民黨內亂的失望,也讓外援化為泡影。
白崇禧在淮海戰役中的一系列選擇,既展現了他的洞察,也暴露了他的局限。
他拒絕統一指揮,力阻援軍東調,逼蔣下野,每一步都以桂系利益為核心。他看清了國民黨敗局,卻未能跳出派系的狹隘視野。他的智慧,使他在短期內保全了桂系,卻無法改變歷史的走向。
雖然白先勇說,他的父親沒有指揮淮海戰役,這是明智之舉,但也只是對于他們內部的權斗而言,從當時整一個國民黨內部利益來說,白崇禧的行為也是在搗亂,只不過是為了擺脫責任罷了。
雖然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役中一定會被我軍全面擊敗,但如果他們團結的話,我軍擊敗他們的難度也不會很低,所以他們最大的失誤,就是各自的自以為是。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以國民黨慘敗告終。60萬大軍覆滅,蔣介石的軍事根基蕩然無存。十天后,蔣介石宣布下野,李宗仁和白崇禧上臺。
在白沖席的想象中的桂系的輝煌并未持續,解放軍迅速南下,桂系的地盤逐一被我軍解放,白崇禧的“小諸葛”之名,最終被歷史的洪流淹沒。
白崇禧是亂世中的一員,既精于算計,又受限于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