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
根據統計局數據表明:
截止2023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8億,占總人口的19.8%。
而且預計到2035年,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
與此同時,生育率連續走低,年輕一代晚婚、晚育的比例,也在不斷增加。
更遺憾的是,在養老壓力不斷加重的今天,傳統的養老形式受到沖擊,而一些“養老潛規則”卻在悄然流行。
這些“規則”兒女雖然不會明說,卻在不少家庭里真實上演,讓不少老人苦不堪言。
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01.“你幫我帶娃,我才幫你養老”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句話便在網絡上甚囂塵上。
聽起來雖然刺耳,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并不少見,甚至被一些年輕兒女,奉為圭臬。
究其原因,其實也很好解釋。
目前年輕人面臨著較大的生活壓力,無論是職場中的競爭,還是房貸、車貸、育兒成本所帶來的巨大支出,都讓年輕人四面楚歌。
于是,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依賴老人幫忙帶孩子。
而在家庭命運共同體的觀念下,覺得老人帶娃屬于應該盡的義務,如果父母拒絕,就會被貼上“自私”、“不體諒兒女”的標簽,甚至會影響到未來的贍養關系。
就比如熱播劇《都挺好》中的蘇大強,晚年生活凄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早年對子女疏于照顧,導致子女對他感情淡漠。
事實上,這種“等價交換”的養老模式,本質是一種情感綁架。
大家都知道,父母帶娃是情分,并不是義務,而子女贍養老人則是法律和道德的雙重要求。
如果養老變成了一場交易,那么親情逐漸就會被功利心取代,最終傷害的是整個家庭的和諧和幸福。
當然,對于老人而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幫子女帶一帶孩子,畢竟他們正在承載著這個時代的挑戰和困難。
如果能在需要時,伸出援手,幫子女度過難關,那么將心比心,也更容易締結更深厚的親情連接,晚年時也才能更有保障。
可話說回來,怕就怕的是自身確實不具備帶娃能力,兒女也心知肚明,卻仍以“養老”相要挾,那么終有一天苦的就是老人自己了。
02.兄弟姐妹多,采取“分離式贍養”
在多子女家庭中,贍養老人常常演變成“踢皮球”游戲。
有的家庭采取輪流養老,父母像是“候鳥”一樣在不同兒女家輾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養老模式,確實能減輕一些年輕人的壓力。
但可怕的是,在不少地區,竟然演化出了“分離式贍養”的模式。
比如說家里的老大負責父親的養老問題,而家里的老二負責母親的養老問題,美名其曰“分工明確”,可實際上呢,卻讓老人被迫分離。
就像電視劇《老有所依》當中,就有一對老夫妻因為子女互相推諉,最終不得不分開居住,父親住兒子家,母親住女兒家,老兩口晚年無法相伴,情感上備受煎熬。
其實,分離式贍養,看起來對兒女公平,但卻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
許多老人并不在乎物質條件,卻希望晚年和老伴生活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而子女呢,如果只顧著“分攤責任”,而不考慮父母的感受,這無疑是把養老變成一場冰冷的任務,而所謂的“孝順”也不過是虛假的形式主義罷了。
說來說去,最終遭苦受罪的仍然是老人。
其實,養老問題,考驗的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經濟能力,更是人性與親情的溫暖。
父母養育子女時,從未計較得失,子女贍養父母時,也不該用“條件”去衡量、交換。
面對養老壓力,每個家庭也都應該少一點算計,多一點理解。
父母要體諒子女的不易,子女要感恩父母的付出,全家團結一心,才能真正解決養老難題,讓老人安度晚年。
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會老去,今天的父母,就是明天的自己。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