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 年,機器人(Robota)一詞首次出現在科幻小說中。1959 年,世界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尤尼梅特”誕生。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機器人變得越來越智能,它也擁有了“大腦”“眼睛”“鼻子”和“手”……
“大腦”——控制芯片與算法
人類智慧的生理基礎,是在漫長進化過程中不斷完善的大腦;人類也是已知唯一可以通過語言和文字等抽象符號進行學習的物種。
智能機器人的控制芯片和算法,好比人類的大腦和不斷學習的過程。特別是隨著芯片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機器人的控制器性能越來越高,這讓智能機器人可以運行更加復雜的程序。
芯片(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具有AI算法的智能機器人,可以進行自主、無監督的學習,在數據中發現規律和結構;也可以根據特定任務進行有監督的學習,通過對照檢測進行調整提高;在深度學習模式下,它甚至可以使用人工神經網絡來模擬人類大腦活動。
“眼睛”——機器視覺技術
智能機器人也可以像人類一樣有視覺,這種視覺被稱為機器視覺。要實現機器視覺首先要通過圖像攝取裝置,將目標轉換成圖像信號,再傳送給圖像處理系統;圖像處理系統可將像素分布、對比度、亮度、顏色等轉變成數字化信號,進而加以判斷,給出識別結果。
“鼻子”——智能傳感器
智能傳感器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傳感器,它具有采集、處理、交換信息的功能,用于感知外部環境。
例如,城市里安裝的微型空氣監測站點,能采集周圍環境數據,通過分析處理,檢測空氣中化學物質的種類及濃度,找出有害污染源,對空氣質量進行實時評估,并向決策者發出預警。
“手”——執行器
智能機器人能看到、有感覺,還會思考,接下來就要付諸行動了,這時它需要執行器,幫助它做物理動作。
例如手術機器人,甚至能在微創傷手術領域實現高于人類能力的操控精度。醫生可以坐在手術機器人的控制臺旁,觀看病人體內傳回的病區三維影像,操控機械臂進行移動;機械臂則可以模擬人類的手臂,做模擬手腕的靈活動作,能避免醫生手術時手部自然引發的震顫,所以更為穩定精準。
撰文| 律原
責任編輯 | 高琳 岳煥琦
運營編輯 | 岳煥琦
質量審核 | 業蕾
? 文章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智”領未來》 ?
現訂購2025年
優惠訂閱288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