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劇柏含
冼星海是中國民族新音樂事業的先鋒,一生中創作了200多首大眾歌曲
今天是4月13號,1939年4月13號,《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1939年春天,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他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受作曲家“冼星海”之約,在延安完成了《黃河大合唱》歌詞。
冼星海3月31號完成大合唱的全部音樂創作。1939年4月13號在延安陜北公學禮堂,由抗敵演出隊第3隊首次演出。
當時的指揮叫鄔析零。作品是由序曲、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保衛黃河和黃河怒吼9個樂章組成。它熱情謳歌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燦爛歷史,贊美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展示了一幅全國人民英勇抗日的壯烈宏圖。
首演引起巨大反響,在全國廣為流傳。它對現代中國的音樂創作也產生重要影響。《黃河大合唱》過去咱們也聊過,但是,都是在一些網絡上,比如音頻視頻的節目里,也包括在一些公司的年會上。出現了黃河大合唱等這類凝聚著民族記憶和意志的作品。所以我想今天我們還是再聊一聊黃河大合唱誕生的過程。因為抗戰時期黃河大合唱被評價是“一曲大合唱,可頂10萬毛瑟槍”。
冼星海是中國民族新音樂事業的先鋒,一生中創作了200多首大眾歌曲
冼星海是中國民族新音樂事業的先鋒,一生中創作了200多首大眾歌曲
毛瑟槍當時是比較好的武器了,可頂10萬毛瑟槍這樣的作品,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說,確實是榮耀之極,不容褻瀆的。 說到《黃河大合唱》,就得說到延安“魯藝”,就是《魯迅藝術學院》,在陜西省延安市東北橋兒溝有一個教堂。 有數10孔窯洞。
門口有一大石頭,上面寫有《魯迅藝術學院》幾個字,這是1940年毛澤東親筆題寫的簡稱“魯藝”。當年,黃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在這兒開荒種地教書授課,在延安一共待了1年6個月,他在1938年11月到延安。
做到《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教員主任,后來40年5月離開延安,45年病逝在莫斯科。冼星海1905年生于廣東番禺,父親早逝,跟著母親就到東南亞,后來回到廣東做“零工”。
21歲時到北大圖書館助理員,后來1929年加入田漢的《南國劇社》,再后來到新加坡的養正學校學了6年小提。靠勤工儉學維持生計。35年回國,投身到當時抗日運動中。
37年《七七事變》之后,加入到“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 輾轉各地宣傳抗日,然后到延安在“魯藝”任教。當時魯藝還在“文廟”,39年6月遷到橋溝。
那兒有很多單位,包括工人夜校,中央黨校等等,條件相當艱苦。冼星海白天上山刨土,晚上提著馬燈到學院里教課,魯藝的師生開了600多畝地。
在這個時候他見到了光未然,原名名叫張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化縣。1927年在中學時代即參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輟學,曾做過學徒、店員和小學教師。1936年抵達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并從事進步文藝活動。
38年10月,他帶著抗敵演劇3隊東渡黃河到呂梁山抗日根據地,光未然看到黃河水滔滔,船工號子非常受震撼。在黃河壺口瀑布觸發創作靈感,為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撰寫歌詞《黃河頌》。
1939年1月,在呂梁山行軍的時候,從馬上掉下來摔了一下,左臂骨折,在延安邊區醫院病床上寫出了《黃河頌》。
這年除夕《聯歡晚會》上朗讀引起現場的轟動,冼星海在現場聽著很興奮。2月26號冼星海去醫院看望光未然,光未然拿了剛剛脫稿的《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歌詞,指揮是吳錫麟
后來他回憶說,那天晚上在西北旅社這間寬敞的窯洞里,月光掩映,34歲的冼星海坐在窯洞靠門邊的位置,光未然坐在靠窗戶的土炕椅子上,他面前有一張桌子。光未然首先向冼星海大略說明了黃河大合唱歌詞的創作過程。
詳細介紹它的結構,是由8首歌曲題材形式組成的,男聲合唱、男聲獨唱、詩朗誦、女聲齊唱、男聲對唱、 女聲獨唱、輪場、大合唱,每首歌前面有說白是歌曲的引子。這樣的形式和結構,別人就沒聽說過所以是為之動容。
冼星海也非常興奮,在那個晚上,25歲的光未然還拿著黃河大合唱400多行歌詞朗誦起來。 窯洞里燈光搖曳,人們的心隨著抑揚頓挫的詩句節奏而跳動。最后一句是“向著全世界勞動人民發出戰斗的警號”。
之后,全窯洞一片安靜,傾刻間掌聲雷動,然后冼星海很激動站起來,一把把詞稿抓在手里。“我有把握把它寫好我一定及時為你們趕出來。大合唱8個樂章我已經寫好了,7個是黃河頌太難寫了,譜了3個但一個也不滿意”。
直到3月31號,這時從冼星海手里拿到了《黃河大合唱》全部清稿,這是用白粉連紙抄寫、手工裝訂成冊的,小于16開本。
當時條件是非常簡陋,《黃河大合唱》首演是抗敵演劇3隊擔任合唱隊,《魯迅藝術學院》10余名師生組成臨時樂隊,然后就是排練和預演了。
當時延安缺乏伴奏樂器,除了“魯藝”3、4把小提琴外,就是口琴、二胡、三弦、笛子,再就是鑼鼓了。當時的譜架是用木板搭的,伴奏甚至動用了主板和木魚。冼星海用煤油桶做成了低音的胡琴,一個叫李煥之的學生,系在腰間的大號搪瓷缸,把吃飯的20多把勺子放進這個缸里,邊奮力猛搖,嘩啦嘩啦的,伴隨著管弦,鑼鼓齊鳴。是為了模擬呼嘯奔騰的黃河的浪濤聲。
這樣到了1939年4月13號晚,《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陜北公學大禮堂首演,觀眾在千人以上。這場動用了木魚兒煤油桶、搪瓷缸伴奏的演出,令臺下發出狂熱而持久的掌聲 轟動延安。
從此,在延安各種集會上,《黃河大合唱》是一演再演,合唱隊從100人增加到500人。在慶祝“魯藝”成立一周年的晚會上,再演《黃河大合唱》是由“冼星海”親自指揮。
當時毛澤東、劉少奇等出席。冼星海日記:毛澤東看完之后大喊了“3聲好”,周恩來專門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所以這才有了當時“一曲大合唱,可頂10萬毛瑟槍”的評論。
(作者:劇柏含 系國家二級作家 國家高級書畫師 高級政工師職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