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某地區稅局公布一起網絡主播偷稅案件,引發關注,坐擁百萬粉絲的某情感主播(曾因為宣揚不良戀愛觀博取熱度,并借此販賣課程牟取私利,傳遞錯誤價值觀而被多平臺封號)近期因偷稅被追繳罰款共計758萬元。從“情感導師”到“偷稅典型”,這位網紅用了哪些“瞞天過海”的手段?稅局又是如何發現的呢?
一:高收入人群認知誤區:
1、私戶收款逃避
網上授課、直播連麥、閨蜜“一對一”等服務,雖然是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銷售,但是在服務成立收款的時候,扣除平臺費之后,用個人的銀行卡進行提現收款,未申報納稅。兩年僅申報收入60余萬元!實際上,通過微信,支付寶,交易額超過5萬元都會觸發監控,更別說與稅務系統聯網,并且當下萬眾矚目的直播平臺數據了。
2、違規濫用個體工商戶政策
通過操縱親屬,注冊個體工商戶,將個人取得的勞務報酬所得轉為個體工商戶經營所得。把45%稅率的勞務報酬偽裝成5%稅率的經營所得。通過發票信比對,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幾個帶有“科技中心”的開票方先后開票逾1000萬元。
3、低估稅查技術
稅務部門通過“區塊鏈資金穿透術”,完整還原其資金鏈條。通過空殼公司偽造交易流水,資金多次轉賬后回流到個人賬戶,用于奢侈品消費,房產購置等用途。
二:“金稅四期”下的穿透式稽查
1、AI收入大數據預警模型:
本案例中,通過稅收大數據模型對比起申報收入,發現其申報收入與其流量熱度嚴重不符,觸發預警。
2、穿透核查:
追蹤銀行流水、平臺交易記錄,發現其個人賬戶賬款的證據。日單筆收入過大的異常轉賬,進行溯源查詢。
3、多部門協作:
結合銀行、工商等部門,進行證據鏈條驗證,擊破“業務由會計處理”的推諉說辭,在完整的證據鏈條前承認其違法事實,還原真相,接受處罰。
三:合規納稅
在數字經濟與零工經濟的雙輪驅動下,勞動力市場呈現去組織化特征,2024年中國靈活就業人口規模達2億,占全國就業人口數的14.3%。特別是網紅,主播這一類的職位,作為公眾人物,需承擔起合規的義務。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應該注意:
1、收入性質要界定規則,傭金、服務費等合規報稅。
2、目前小規模納稅人季度30萬以內的普票統一免除增值稅;設立在地方稅收扶持園區的個體戶,業務真實,符合條件的,還可申請地方免個稅(個人經營所得稅),綜合稅率為0%。
3、內部定期開展資金流、發票流、合同流“三流一致”自查工作。
如需了解更多園區稅收政策,可后臺滴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